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475章 命运(五)

第475章 命运(五)(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目前的准噶尔汗国,基本就是这样的统治模式。南疆回部是最大的赋税及食品来源,北疆人口稀少,以畜牧业为主,兼有了一些垦荒种植业,主要供应军需。而西边的中亚及哈萨克一带,也有部分收入,一些是部落首领们缴纳的贡赋,一些是收取的赋税(在直接统治的土地上),总之勉强敷用吧。一旦爆发战争,就得临时加派税赋,同时前往各部抽丁,整体政治、军事及经济制度都是较为粗疏的,抗击打能力较弱,恢复能力也不强。

满清与准噶尔汗国厮杀二十年,对此中情况也有了相当了解。他们知道对这个国家只能徐徐图之,不可遽然决战,那是以己之短击敌之长。我大清的优势是什么?是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启动了少许工业化进程后,国力开始稳步增强。特别是在军事领域,看过改革后新军作战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以前旧军的作战模式真的辣眼睛。当年的乌兰布通之战,我大清的武器竟然还没准噶尔蒙古先进,战法也比他们落后,这你能信?

现在改革这么多年,新军终于派上大用了,部署在西北地区的第五镇、第六镇、第七镇在历次作战中皆大放异彩,就连第四镇和直隶混成协在与顺逆大战时,都表现出了超人一等的战斗力。

与他们相比,旧军中也就陕甘绿营依然保持着相对强悍的战斗力,其他各省轮调到西北及漠北蒙古的绿营,战斗力就多有不如了,没法倚为主力。至于八旗兵,他们确实也很努力,但战法太落后了,人员也不复几十年前的血气之勇。打顺风仗时,各个神勇,一旦遇上逆风之局,你要是相信他们,一定死无葬身之地。朝廷看这样不是办法,目前也在京城组建了以满蒙汉八旗子弟为主的新军——禁卫军。禁卫军目前编有两万余人,日夜操练不辍,不过没怎么上过战场,日常以拱卫京师为主,战斗力如何不好说。

康熙与朝臣们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对准噶尔汗国,他们的策略是“剪除羽翼,分化瓦解,两路并进,一举克敌”。翻译过来就是,先从青藏地区破局,击败并收服漠西蒙古的和硕特部,威胁西藏。准噶尔汗国无论如何都不能坐视西藏这个蒙古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操控于清廷之手的,这其中就出现了机会,清军可以以逸待劳,在青藏地区寻机予以准噶尔蒙古重创。另外,北路清军早已占据科布多等地,并在此筑城军垦,这是当年打败噶尔丹的红利,目前仍保留在手上。通过这一路,可以接触漠西蒙古诸部,通过强大的政治攻势拉拢策妄阿拉布坦手下的人马,削弱其势力。随后,待时机成熟时,再三路并进(科布多、伊州、青藏),联络俄罗斯人,彻底打垮盘踞西域、中亚多年的草原帝国。

1712年11月20日,伊犁城外,驼铃叮当,来自清国的使团刚刚抵达。

带队的官员名叫祁里德,从北京派过来的。抵达西安后,领了一些财物,然后由当地驻防八旗派了两百骑兵,经兰州、肃州、伊州等地,进入了准噶尔汗国境内。他们一路上并没有受到什么刁难,策妄阿拉布坦对其还算以礼相待,将其迎至了如今的金帐所在地伊犁。

伊犁河谷现在是准噶尔汗国的经济重地之一,盖因其不但有发达的畜牧业,也有相当的农业。畜牧业很好理解,人家本来就是草原帝国,放牧牛羊马匹很奇怪么?农业嘛,西域本来就有农业的传统,准噶尔汗国也重视这些,一直是其赋税主要来源。

早在噶尔丹时期,因为在漠北草原与清军拉锯,消耗极大,因此下令部下在乌兰固木等草原多地耕种,补充粮食消耗。比如,“……去年,噶尔丹居孔圭济达浑(空格斯河流域),耕于乌兰昆(乌兰固木,现已被清军占领,筑城屯垦),收歉各半。其弓手千余人,稍有驼马,绝无牛羊,掘土中所产物为食。都噶尔阿拉布坦(噶尔丹族孙),居于察罕色浑,耕于札巴罕哈萨克图,亦收成一半,其生计稍胜噶尔丹。”

当然如果你说那是噶尔丹因为战争消耗过大而临时救急用的,那么在他的大后方,即西域和中亚等地,仍然有相当规模的定居屯垦,而且很多是开垦荒地得来的,多位于西域,以就近支援前线战争。比如,在策妄阿拉布坦继位后,分别遣人于“乌鲁木齐”(今乌鲁木齐,准噶尔汗国齐默特斋桑辖地)、“赛音他拉”(今新疆阜康市附近,“赛因”乃“好”的意思,“他拉”即田)、“乌兰呼济尔”(今哈萨克斯坦乌尔扎尔,塔城对面)、“毛他拉”(今乌鲁木齐附近)等地屯垦,历时多年,盛产小麦、果蔬和牛羊,成了准噶尔汗国在北线用兵时最重要的军需供应地。

应该说,清廷的这个战略还是比较靠谱的。他们目前设立了西宁办事大臣,在军事手段之外,慢慢用政治和经济手段消化战果,意图站稳脚跟。如果没有外来势力介入的话,这一路成功的可能性相当大,不然的话,十四皇子能来这个地方混资历?

唯一存在变数的,大概就是北路科布多一带了。东属蒙古四部不断西侵,打得喀尔喀蒙古诸部难以招架。若不是清廷派遣了大量满蒙八旗及北方绿营北上支援的话,他们别说发动反击了,能守住目前的地盘都要烧高香了。日后,如果东岸人加强攻势,彻底击败漠北蒙古的话,那这一路可就要出现大问题了,腹背受敌简直是必然的事情。

祁里德是新近受康熙赏识的大臣,对朝中决策非常清楚。他目前的任务,是出使伊犁,与策妄阿拉布坦见面,商谈议和之事。好吧,说是议和,但双方条件未必能谈拢,故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那就是麻痹、欺骗策妄阿拉布坦,令其放松警惕,进而给康熙创造机会。

青藏那边正到关键时刻,第三军五万余人耗费了无数钱粮,已经摸到了胜利的门槛。和硕特蒙古平时与准噶尔蒙古的关系不冷不热,有时候还闹些矛盾,但难保危急时刻,举族投靠过去,那就会带来变数。清国朝堂上都是老奸巨猾之辈,当然是各种手段齐出了。如果能麻痹一下策妄阿拉布坦,哪怕只稳住了一时,那将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胜利,有时候往往就在那么一线间。

这些开荒的土地,产权属于准噶尔蒙古贵族,种地的分两种,一是“缠头”,二是“汉人”。“缠头”是俗称,外界称之为布哈拉人,是准噶尔蒙古从中亚掳回来的奴隶;“汉人”即字面意思,同样是准噶尔蒙古从中国内地掳掠过去的汉人奴隶。这两类人为蒙古大爷耕种土地,饲养牲畜,同时还要缴纳“田赋”——是的,蒙古普通牧民因为是游牧生活,因此无需缴纳“田赋”,但汉人、“缠头”、“回子”因为耕种土地,就少不了这份赋税了。显而易见,他们的日子过得都不如蒙古人,属于被压迫阶级。

当然不是所有蒙古人都不种地。在额尔齐斯河流域,杜尔伯特部蒙古就屯田放牧,以备俄罗斯人及北路清军。额尔齐斯河上游“滨河衍沃、利耕牧”,离俄罗斯人控制的斋桑泊一带已经非常近了,杜尔伯特部屯驻于此,既能增强防御力量,又能产出粮食,一举两得。

从这里部署我们也可以看出,准噶尔汗国为了应付俄罗斯和清国,在北疆一带部署了大量的军力。而为了解决这些军力的日常消耗,他们不得不开始屯垦,乌鲁木齐、伊犁河谷、额尔齐斯河流域等等,一批批的人进入,将一片片荒地开发出来,获得了相当的农业收成。

伊犁作为如今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中心,种植业当然也非常发达。“缠头”、“回子”、“汉人”遍布各处,占去了很多土地,其中甚至有不少是传统蒙古牧场。策妄阿拉布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挺狠的。就在前几年,他借口南疆回部有反意——这不是废话嘛,人家三天两头造反的——大肆屠戮焉耆回部居民,然后将当地辟为蒙古牧场,分发给蒙古部众放牧,堪称一桩标志性事件。

从此以后,蒙古各部对南疆回部土地的侵占愈演愈烈。和卓、毛拉们一看不是办法,于是主动提高了缴纳给蒙古贵人们的田赋、商税,贵族、头人也把五年一次纳贡改为两年一次,诚意摆得非常足。另外,他们还主动裁军,整个南疆回部只保留两万兵马,蒙古大汗若是要出征,还可以从他们那里无限制抽丁。如此丰厚的条件给出,才止住了磨刀霍霍的准噶尔蒙古,没让大屠杀事件再度上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