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续谈与成果(第1 / 1页)
新官上任的马冲马大使,从本心而言,是真的想呵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协议的。因此,在这家三方共同出资、交通银行取得冠名权的交通大厦开建后,他时不时地就从北京来到天津,视察这座大厦的进度。当地的清国人对这座建筑也很好奇,真切地想看看其完工时到底是何模样。传统中国建筑,占地面积大,容积利用率低,对大厦这种极致利用空间的建筑还是很感兴趣的,尤其是在看到旁边挂着的那张效果图之后——那种画画的方式,在清国本身就挺稀罕的。
东岸本土的商业竞争,无疑是非常激烈的。马冲家原本是做对西属美洲贸易的,但在东西战争爆发后,这个生意便暂停了,转而开拓葡属巴西、安哥拉市场。现在《塞维利亚和约》都签署好几年了,但马家在秘鲁的生意却永远失去了,新西班牙的贸易也大受影响,家族基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对了,满清政府还算大方,在北京、天津、杭州三地各免费批了一大块地,用作大使馆及领事馆修建之用。至于其他的如商站之类的商业用地,就得花钱买了。好在清国地价也不贵,好好设计一番的话,成本可谓低廉。
东岸本土的马氏家族,源于最初的两位穿越者马乾祖和马万鹏。经过八十余年的发展后,目前已经分化出了多个支系。其中最出名的两家,无疑就是在食品领域比较出名的马乾祖的直系后人(马氏食品公司),以及掌管电力、通讯领域两大国营企业的马万鹏直系后人。但除他们之外,还发展出了多个支系家族,能量也相当不小,马冲家便是其中之一。
马冲对他取得的这番成绩比较满意,付出的代价也在本土授权范围之内。他甚至已经开始憧憬,在好生经营个几年后,家族企业可以垄断相当一部分对清贸易,年纯利在十万圆以上。这盈利水平即便放在本土,也是大企业才能创下的数据了。贸易企业,俗称二道贩子,看似轻资产,但只要有渠道,往往挣得比制造厂家还要多。马冲家没打算进军制造业,那太麻烦,出成果也太久,还不如这么轻轻松松做贸易好呢。
这里额外提一句,马冲能获得这个大使的头衔,真的是意外之喜。原本康熙已经不太倾向于同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了,而是只同意在天津、杭州开设领事馆,设总领事一员、副领事二员,处理相关外交事务。如果事情真这么发展下去,你让马冲如何自处?去天津当总领事吧,白白降了一级,心理憋屈,不去吧,什么职务也没有了,更憋屈,真真是左右为难。还好,最后因为在谈判中让了一些步,康熙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同意了设立大使的请求,同时天津、杭州的领事馆也将保留,以就近处理相关事务。
还好,最好后终于还是成了,双方在北京西山行宫签署了协议,在外交、商业方面达成了一揽子协议。外交方面的成果显然就是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了,这是一种非常高规格的两国关系,意味着关系的稳定以及互信(好吧,很多人不同意这点……)。
商业方面的成果更贴近实际利益,谈判所花的时间也倍于外交方面,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条:一、清国对东岸开放多个商业港口,包括天津、海州、杭州、江宁及安庆五地,允许东岸政府指定企业设立商站,出售目录允许范围内的二十多种商品,关税一年一定,由两国政府协商决定;二、东岸取消包括部分机械设备、化学品、机械零部件、工业机床等二十多种商品的出口管制,允许清国官方或指定企业、个人采购,数量配额一年一定,由两国政府协商决定;三、清国政府承认所进口机械设备及零部件(具体见附录)的专利,并支付一次性买断授权费用,此授权转让无效。
会谈从10月中旬开始,到今年4月份结束,刨去过年休沐及其他一些意外事件的影响(比如英国人、荷兰人使坏),总共耗费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漫长的谈判,令清、东双方的代表都精疲力竭,苦不堪言。
主要的基本上就这三条了,东岸人想卖货,清国想降低工业化成本,双方一拍即合。唯一受损的,可能就是英荷法葡等国的同类竞争商品了。他们的产品价格死贵,质量一般,效率也不如东岸同类产品,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清国以后会大幅度降低他们那里的采购量,但应该不至于降至零,清国政府还没那么傻,不会依赖一家供应商的。
按照设计规划,这里将兴建一座高五层的大楼,由台湾银行、南海集团、黑水运输公司共同出资建立。马冲背后的家族企业已经预定了整整一层的空间用做办公场所,大干一番的意图非常明显。
如此观之,马冲的仕途就比较重要了。他的特命全权大使身份,也掌管贸易、外交、金融等事务,亦可参与部分军事决策,可谓是家族最大的倚仗。一旦失去,眼前的生意就将如过眼云烟,崩塌的速度绝对会让所有人震惊。基于这个思路,马大使应该是最愿意看到东、清两国和平共处的,商人能得到好处,国内的制造业厂家能得到好处,还能趁机压制英格兰、荷兰势力,岂不是多赢?当然最大的潜在目标,还是借此深入影响、控制清国的金融、贸易,潜移默化地改造这个国家,最终驯服这头野马,令其再也无法反抗——在汉口一带呼风唤雨的交通银行,已经准备到天津开设分行了。
1713年5月24日,天津卫城,华夏东岸共和国特命驻清全权大使马冲正在视察一处建设工地。
马冲对这些战略了然于胸,也将其作为自己的政治抱负来施展。一切看起来都不错,唯一的不稳定因素,大概就是满蒙开拓队这个穷兵黩武的藩镇了。他们是真正的刺头,桀骜不驯,听说最近又从日本募集到了大量穷得掉渣的浪人及野武士,编成了三个团。尼玛这是想要干什么?不要乱搞了行不行?
对了,东岸对清谈判已经在上个月结束了。这场谈判耗时甚长,中间历经波折,尤其是魏某人在满洲动武之后,一度停滞,直到10月份开始,清廷才派出以殷扎纳为首,图里琛、隆科多为副的谈判小组,佐以大量礼部、工部、户部、兵部的官员,与马冲展开了正式会谈。
军事方面,大家其实也谈了谈,但成效不大。与清国有大量利益来往的,如宁绍、黑水等,本来就与他们和平很多年了,双方各自的边界也早就固定了下来,不存在什么冲突。与清国贸易往来较少的满蒙,你也没有任何拿捏他们的手段,人家不在乎,拼了命也要打,这事大使说话也没用啊。唯一谈出点成效的,大概就是双方同意,停止在辽东半岛及其北部山区的军事行动。登莱开拓队如今在大搞基建,铁路修了大几百公里,河道大规模疏浚,三个等级的公路还在有序翻新,钱粮消耗甚大,发行了很多债券,因此早就没那份心在辽东山区搞事了。只要你清国不要撩拨,基本的和平还是能保障的,至少六七年内没问题。
马家上下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并不打算公平竞争,而是耗费家族人情和资源,给最杰出的子弟马冲谋了个特命全权大使的职务,主持对清建交及贸易谈判。谈判一旦成功,马冲就是正儿八经的大使,可以操作的空间就大了许多——东岸的外交使节,尤其是大使,权力之大外人很难想象,马家这一步棋,算是走对了。
说实话,这份涵盖外交、商业、军事的综合协议,看起来和临时协议差不多,签字双方的代表对此应该也是心知肚明的。至于这个临时能管用多久,真的很难说,全看双方的努力了。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其实也是一个双方各取所需的协议,清国能以低成本进口高质量、高性能的商品,东岸可以为国内工业品打开市场,并获得潜移默化改造清国的机会。这样说来,这协议倒还挺有生命力的。
痛定思痛之后,他们家决定另辟蹊径,避开竞争激烈的美洲、加勒比海、西非市场,跑得远远的,重点经营对清、顺两国的贸易。但这条路其实也没那么好走,路途遥远是一回事,登莱、宁绍的商人可也是非常厉害的。东岸本土来的人,做生意就一定比他们厉害吗?恐怕不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