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530章 第二阶段(二)

第530章 第二阶段(二)(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一边赶人,一边进人,同时引入国内外资本,和第一阶段移民差不多,只是规模更大了些。腾笼换鸟,东岸人是认真的!

永定地区的这六个乡镇,未来都将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移民行动,印第安人走,东岸人来。一百万人的任务,争取分15-20年完成,预计花费数千万圆的财政资金,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壮举了。东岸政府为了给子孙后代腾出生存空间,不惜顶着国内工业界、农业界、商业界、财政界的巨大压力,遍数人类历史,即便是当年在欧亚之间四处折腾、迁移人口的蒙古帝国,怕是也没做到这种程度。

拉包尔那鬼地方,目前的经济支柱就是森工及黄金采掘业,粮食种植及渔业都不是很兴盛,只能勉强供应本地需求,荒年可能还需从临近的澳洲或马来亚管委会调运粮食。这批人过去后,身份是自由的,可以自主择业。你可以用马上要领到的工资去拉包尔诸岛购地垦荒,那边砍了几十年树,有些岛屿不再完全被原始森林覆盖了,有了一些长满草和灌木的荒地,价格极其便宜,买下来就可以当做自家的根基来经营。

永定地区得到的项目也非常多。第二阶段移民工作的开始,从来都不单是赶人,同时还要接人,而接人就得有相应的基础设施。西属时代的那些道路、港口、水库、水渠什么的,实在有些差劲,东岸人颇看不上眼。和当初智利那边一样,政府大力投资的同时,也吸引海内外的私人资本进入,重点就是基础设施行业。

北智利干旱荒凉,本来就没几个印第安人,战争爆发后又损失了一批,真的是“一滴也没有了”。现在矿山的那两万多人,还是从圣地亚哥等地搜罗过来的,干满两年就送走,随后再从其他地方补充。眼前这六七百人,差不多是圣地亚哥那一片最后的印第安人了,服役期已满,在富安镇国家开拓总局的办事处里领完一次性结算的工资后,就将登船前往拉包尔管委会辖区,充实当地人口。

像港口码头,除永定港(原卡亚俄)由政府包揽了之外,其余港口全部向私人资本开放,最高股份可以买到50%。之前欧陆战争期间,智利一带获得了大量避险资本的投入,他们从欧洲把财富转移过来,很多还带着劳动力过来施工(这样更容易中标),为智利地区的公用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永平目前也是东岸人第二阶段移民的重点区域。城区内会随即抽一批会写字、懂管理、有手艺的市民,但不太多,总计不会超过一千,周边乡村则会抽调超过三万人,统一发往东非海岸的三澜、至德(坦噶)等港口,接受当地东岸殖民政府的管束,在东非海岸定居。可以想象,这些人的陆续抵达会极大挤压当地黑人的生存空间。黑人们拼知识、拼技能拼不过被西班牙殖民统治洗礼两百余年的印第安人、梅斯蒂索人,拼武力也不行,拼财富更是完犊子,时间一长,他们的繁衍速度肯定比不上印第安裔。

以最近即将抵达的一批来自利马周边的印第安人为例,总计五千人,用六艘船运抵,除运输费用外,还需支付五万圆现金,由各用人单位按照人头数量给钱。永平镇(利马)政府收到这笔款项后,可以随意使用。虽然这笔钱被国内某些人讥讽为“拐卖人口所得”,但钱就是钱,对于近期建设项目颇多的永平镇来说,也不无小补,至少可以多修一家自来水厂了嘛,甚至连管道费用都包含在内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东岸人大概是有史以来对黑人最不友好的殖民者了吧。虽然给了他们自由邦那块北美沃土,但目前送过去的南非黑八旗数量也日渐稀少,相反南美印第安裔与日众多,都极大改变其人口结构了。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这片黑人们的老家,气候最温和的南非被东岸人自己占了。气候稍微差一点,但资源丰富的南非北面,则被搞了个黄黑分界线,一大群印第安裔、马来裔、阿拉伯裔过来抢地盘。现在,甚至就连气候最湿热的中部非洲,居然也有印第安人过来定居,瓦坎达——啊不,是伟大的至高神难道已经抛弃黑人了么?

对了,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某件东岸政府不太光彩的事情,那就是征发来的印第安人,用工企业也是要付钱的,一次性支付,相当于劳务中介费用,给那些印第安人来源地的乡政府,以补偿他们劳动力流失后的损失。

黑人的痛苦哀嚎没人理会,永平镇方面依然在坚定不移地制定着移民计划。这个地方暂时还没设县,不过已经成立了一个名为永定地区行署的机构,专门管理原利马检审法院区的广阔地域以及当地超过百万的巨量人口。永定,永即永平镇,定是定安镇,即原来的库斯科将军区重镇万卡约,一座位于高原上的城市。

北智利地区行署辖下四县,家里有很多矿,而采矿又是一个劳动力密集行业,没有人当真是什么都干不了。说不得,还是得学西班牙人,在印第安人身上动动脑筋。于是乎,曾经在战后消失了的“米塔”制再度死灰复燃——所谓米塔制,就是西班牙人在统治区各城镇征发印第安人到各大金银矿上干活,服役期一般是2-3年,就是中国古代的徭役,长期的那种。

如今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避险资本依然络绎不绝。重工业发达的北智利没太多机会了,那么永定地区似乎是下一个投资洼地。当初在北智利建公路、码头、自来水厂、煤气网络的人都已经开始获得收益了,虽然很低,比不上国际贸易的暴利,但胜在细水长流,是可以作为传之子孙后代的立家之本的。

这些人都是壮丁健妇,但脸色漠然,看起来相当麻木。身上穿着破破烂烂已经看不出颜色的衣服,手掌满是厚实的老茧——有的人甚至缺少了一根或几根指头——胡子拉碴,精神萎靡。不用过多怀疑,这就是刚从矿场上放出来的。

永定地区行署非常欢迎这些人的到来,因为可以有效减轻他们在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压力,以便集中资金做更急需的项目,比如多条从安第斯山起源的引水工程,当然这个也是向外界资本开放的,只是来搞这个的不太多而已。

1713年10月14日,富安镇(皮斯科)码头上,数百名印第安人正在排队依次上船。

看看,同样的米塔制,东岸还是要比西班牙仁慈很多的嘛。劳动强度差不多,但食宿条件较好,完事后还有工资、服装领,甚至今年走的人还有基金发放的五圆钱的福利,搁西属时代谁敢想?不彻底死在矿坑里就不错了。

永定地区除了永定镇、定安镇之外,还设立了马邑乡(阿雷基帕)、云中乡(万卡维利卡)、唐林乡(特鲁希略)、宁武乡(库斯科)四个乡镇,都是在原西班牙殖民城镇的基础上设立的。

对了,最近北智利地区行署也给辖区内各建筑公司、矿业公司下达了一份劝捐书,要求他们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公益基金。该基金主要为被米塔制征发而来的矿工们服务,即在他们干满两年之后,在工资所得之外再领一份奖金,以便他们到新地方之后的生活更有保障。名义上是“劝”,实际上就是命令了,开矿的公司无论国营的还是私营的,基本上都同意了,并陆陆续续把钱打到了专门账户内,目前已累积了十多万圆,短期内完全足够了。

而这些定居点的设立,其实也是精心挑选的。原利马检审法院区百余万人口,库斯科将军区(宁武)占了约17%,阿雷基帕(马邑)10%,拉利伯塔德(唐林)19%,湖区12%,首府利马及周边(永平)12%。与之相比,万卡约(定安)周围那片广阔的农业区则占据了整个利马四分之一的人口,虽然是高原,但农牧业发达,物产丰富,可谓是核心重地了。

拉包尔管委会也非常欢迎这些南美印第安人的到来,那些从东岸本土派过去的殖民地官员们对美拉尼西亚土著的长相倒足了胃口,急需外来人种去挽救他们岌岌可危的审美观。退一万步讲,随着他们占领的岛屿越来越多,也需要更多的人来填充不是?看着那密布森林的星罗棋布的岛屿,拉包尔管委会的高层们简直心急如焚,就差从澳洲引进袋鼠来种地了——如果可行的话。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