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 第401章 纪实报道(三)

第401章 纪实报道(三)(第1 / 1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当然目前问题还不明显,因为宁波的纺织企业主要还是着眼于东亚市场,还没那个野心反攻本土。但人总是要有长远考虑的嘛,你挡不住他们获取最先进的纺织技术,也无法收取100%的进口关税,那么就要思考出一个办法来。

“……我们真正需要注意的,其实是海外殖民地对国内纺织企业越来越强的吸引力,特别是与本土取消大部分关税的地区,资源、劳动力成本等都有相当优势,很容易就能把国内的纺织企业产能分流过去。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现实如此。最近十多年,向新华夏、澳洲、远东诸藩出口的纺织机械的数量一直在过分地增长,然后他们的商品甚至返销回国内进行竞争。棉布、麻布、绸缎、呢绒,你能想到的一切纺织品,他们都能卖过来。”

其实解决办法也不是没有,且目前已经在慢慢推进了,那就是发展科学技术。不是小发展,而是要大发展,狠狠地发展。只有科学技术的进步,才有可能进一步提升劳动生产率,进一步降低成本,让东岸永远保持领先优势。

“……纺织,是一种古老的工业,就像建筑业一样。但这也是一种长盛不衰的行业,尤其是新工业技术引入之后,再一次变得生气勃勃。纺织品的出口依然是我国出口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金额超过其他各国,比如曾经的纺织品出口霸主明国、印度、联合省、英格兰、意大利。在过去五十年里,全世界的人们经历了纺织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阶段。虽然这种增长屡次因为战争或经济危机而被打断,但如果我们拉长曲线,就可以看到它仍然在顽强增长。因此,即便不列颠、意大利、德意志地区都在改进技术,提高生产力,甚至从我国进口了相当数量的纺织机械——纺织机械的出口总额,一直很高——但东岸纺织厂的工人们,依然不会没有工作。”

纺织业仅仅只是一个缩影,只不过因为东岸领先的技术优势较小而问题比较突出罢了。其他行业也有类似的问题,比如低端的金属加工、生铁冶炼等等。在这些行业,外国反倒不是很担忧了,最怕的还是本国殖民地的相关产业。这就需要政府出面立规矩了,产业分工是重中之重。这方面以前东岸其实做得挺好的,但在国内资本泛滥,纷纷出海投资后,就有那么点泛滥的意味了,必须加以规范、整顿。

“……比起1709年,今年尚未结束,但前九个月装运出海的布匹头货码数就已经和去年不相上下,没什么可抱怨的了,我们在出口市场上比竞争者更好地保持了自己的地位。而在国内市场上,因为关税的保护,让来自不列颠的相关产品吃足了苦头,他们或许只有麻布这种粗货行业才能撬开一点东岸市场的大门,前提是租用东岸的大型运输轮船。唯一需要警惕的是印度货,这个国家动乱已起,但愈是动乱,愈是需要资金,愈是有低价倾销自己棉布的冲动。因为与新华夏之间取消了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出口关税,东非运输公司开始大量运输印度棉布到国内销售,赚取利润。当然到目前为止,一切还好,新纺织工厂还在东岸本土继续开设,生意逐渐增长,工人就业情况良好,新纺锭和新织机大量安装,市场整体的利润率还维持在一个令人有投身其中冲动的水平上。”

“……盐城县的毛纺织工业异乎寻常地繁荣,在1710年的今天,有各种迹象表明,其引领了战后轻工业的复苏,因为呢绒的出口量合并计算后已经与战前不相上下,就某些重要的类别而言,比过去还大得多。所以尽管有其他产地呢绒的竞争,整体而言还是有了日益扩大的市场——不仅仅是因为人口的增多,也是消费能力的增强。”

“……在我国纺织产业三大类别中,棉布是最依赖出口市场的。万一停止出口,这项工业将不得不缩小它的规模到三分之一,也许还不到。棉花是一种易于种植、产量巨大的农作物,加勒比海的棉花种植产业已是昨日黄花,但北美大陆则方兴未艾。所以,这个方向值得我们花费更多注意力。如果可能的话,也许可以借助一点非经济手段进行遏制。”

不妙,还是得改!于是王玉民愁眉苦脸地抓起笔,一遍翻找资料,一遍添加些“振奋人心”的内容,以冲淡全篇总体不是很积极的文章氛围。

写完后,王玉民觉得最后一句不太合适,于是又删掉了。还是那句话,这是公开刊物发表的内容,不是情报部门的分析报告,有些东西还是少写为妙。他不是那种背景通天的人物,父亲王秉纪不过是个帮东岸运输人口的小船长罢了,出身还很一般,顺军小军官,后来移民了东岸。因此,他混了大半辈子还没捞到一官半职,说起来非常憋屈,同时也养成了他谨小慎微的性格。

纺织工业如今依然是东岸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却已经不是不可或缺的了。作为其重要分支之一的毛纺产业,这些年来也有些走下坡路,市场总量增长很慢,与棉纺织工业无法相提并论。但好在也没有下降,羊毛运输专线铁路的生意依旧繁忙,南锥台地上的羊毛被一车车运到沿海港口,然后由纺织工厂采购回去进行加工。

东岸本土的人均月工资已经涨到十余圆了,这是一个十分骇人的数字,是荷兰的整整三倍,而荷兰在欧洲还是以富裕著称的。这么高的产业工人薪酬水平,势必让制造业背负上沉重的枷锁。以前有大洋阻隔,还能高枕无忧,但如今洲际旅行越来越不是问题,那么就要好好思考了。

一列吞吐着黑烟的火车缓缓停在了货运车站,工人们在工头的指挥下一拥而上,开始将一包包的含脂羊毛卸下来。他们基本都是来自旧大陆的非国民劳务工,靠出卖自己苦力获取微薄的收入,不过同时也承受着本地人强烈的鄙视和敌意。“他们是工资杀手”、“他们抢走了我们的工作”、“他们肮脏粗鲁,爱偷东西”、“所有刑事案件都是非国民干下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在本地人中流传甚广,并且似乎每个人都无比相信这一点,即使他根本没有亲眼见到过。

如何能继续保持产业优势?或许,电力工业革命,是时候开启了。唯一所虑的,就是世界各国在蒸汽工业革命上投入的本钱还不够,社会资源沉淀还不足,他们很可能跳过这阶段直接试图进军第二次工业革命,这还真是个两难选择呢!

1710年10月27日,盐城港,晴。

洋洋洒洒上万字,将采访传统纺织工业的感受全都写了出来,王玉民自觉还算满意。不过仔细又读了一遍后,发现这篇纪实报道如果是发给中央部委官员的内参,那么确实可以了,但如果是发表在主流喉舌大报上,似乎就缺乏点主旋律的味道了。

工业的挤出效应,说实话是如今的东岸面临的问题。如果是一小国还就罢了,大可以玩贸易保护,让外国商品进不来,这样即便国内的生产成本再高,企业主们也没有迁出本土的意愿。但东岸不同,地大物博,殖民地众多,这就有点不好办了。就像棉纺织工业,如今就面临着新华夏岛的竞争。以前他们向本土出口棉花,进口棉布,但现在也有一些棉纺织企业建起来了,这便有了竞争。

“……国内贸易商沾沾自喜的出口商品多样化,可能并不能给东岸的工人带来足够安全的护城河。是,出口电缆、蒸汽机、五金器具确实不错,但纺织业还没到那么不堪的程度。查科平原上数以十万计的棉农靠什么生活?南锥台地数以十万计的牧民靠什么生活?为今之计,在于不断改进纺织技术,在于不断研发新面料,在于不断提高化学染料的水平,在于深耕服装设计与生产这个新领域,在于培养成衣品牌和风尚。”

其实新华夏岛还算好的,因为当地人的平均收入水平比本土低得有限,棉纺业的竞争力也就那样,还动摇不了大局。但如果是远东诸藩呢?当更大吨位的运输船投入运营,洲际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时,以当地人不到本土三分之一的人力成本,你要收多少关税才能将其抵挡在国内之外?收少了,挡不住,收多了,离心离德,怎么弄都不合适。

“……交通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这种趋势。自1700年到1709年这十年间,洲际运费一直在稳步下降。以澳洲含脂羊毛为例,海运到国内港口的羊毛价格中,运费大概只占8%多一点,距离的障碍已经荡然无存,这给了国内的牧民以极大的压力。诚然,就当前而言,这种压力还不明显,因为总的市场还在增长。但再过二十年、三十年呢?又是一番什么光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