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萍乡州(第1 / 1页)
暂且苦百姓几年,待俺老李把这铁厂操办起来,就可以松泛些了——希望如此吧。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秘密协议是大行皇帝李来亨临死前定下的,且也是由他下诏释放那些前朝余孽的。说实话,这件事李来亨本来是非常犹豫的,因为他是个爱面子的人,大顺也自诩天下正统,怎么能干这种卖人口的事情呢?之前东岸人找上门来,他始终未能下定决心,朝中也有相当一派激烈反对。不过在临死前他终于大彻大悟了,知道大顺积贫积弱,要想发展,要想成功定鼎中原,就不能不对东岸人做出妥协。他不想把这么骂名丢给儿子,于是便自己背了,一力压下朝中反对意见,与东岸人达成了协议,要来了大批工业援助,其中首当其冲的,便是汉冶萍冶金项目了。
李嗣业也立下了太子李元光,目前遥领湖北节度使,居于东宫,和李嗣业登基前一模一样。对了,这位太子今年也三十岁出头了,不是什么毛头小子,据说过阵子将领个职差,去云南巡视诸府。大顺政权脱胎于农民军,规矩什么的这些年虽然变了很多,但到底与前朝多有不同。宗室可以考学从政,皇子也不能当猪养,李嗣业可不想自己的孩子被那帮儒生们教成傻子,适当的历练还是必须的。
所谓的汉冶萍项目,其实就是将拟开发的大冶铁矿的矿石运到萍乡来,然后利用当地的优质煤炭,进行炼铁、炼钢活动。东岸人给设备、给技术,并派专员指导,帮助大顺把这个项目做起来。项目固然谈不上多先进,产量也很一般,但比起欧洲的钢铁业,却还是强上那么一丢丢的,而且收费也比欧洲人便宜——不要误会,送出去的前明余孽,仅仅只是换来了技术援助的资格,即技术可以送给你,但设备还是要钱的,派来的东岸工程师也得由你大顺开工资,项目投产后若是需要维修、买配件、技术咨询啥的,也正常收费。
李嗣业的年号已经定下了,过完这个春节,大顺就将改元建武,作为新皇帝的年号。建武建武,嘿嘿,气魄不小,野心不小,就是不知道已经过了天命之年的李嗣业,是否还有那份雄心壮志呢?唔,即便我们的建武皇帝不是长于深宫妇人之手,也上过战场(领湖北节度使,不参与具体指挥),但终究没父祖那般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豪气十足吧?
毫无疑问,汉冶萍项目对大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足以让他们的钢铁产量在建成后五到十年内追上朝鲜——当然这需要他们持续投入巨额资金扩大规模,同时也要吃透、掌握技术——由此而带来的好处简直说也说不尽。在基础重工业领域投资,什么时候都没错,什么时候都不晚,因为它能有效降低轻工业的成本,而轻工业则是赚钱、改善民生的最重要领域。
但李难先在深思熟虑后,否决了这些意见,因为这次他是真有些心动了。做了几十年生意,当了半辈子买办,该赚的钱都赚了,该享用的都享用了,该见的世面也见识过了,如今他想追求些不一样的东西。另外,新皇也说得很清楚了,他想发展大顺的工商业,言辞间非常恳切,让李难先很是感动。他终究还是生长于这片土地,去东朝怕是也生活不惯,虽然儿孙们很喜欢。所以,他决定拼着这把老骨头,在人生的暮年,为大顺做一点实事,开天辟地头一回以商人之身当上朝廷命官。
有如此丰厚的身家,再加上他东岸买办的身份,安全也有保障,何苦为了个不大不小的官位,跳进大染缸呢?正如劝他的清客们所说的,仕途上孤立无援,身家还惹人眼红,若是无事还好,一旦出了点什么差错,就麻烦了。正所谓平白惹一身骚,智者所不为也。
当然,舆情汹汹,非议漫天这种事情也不能不担心。不过也没多大关系了,除了长子一家子留在巴陵外,其他儿孙都已经搬到了宁波定海生活。这么多年他李家也在宁波置办了一些产业,银行户头里的存款也有个十万八万的,退路无忧。
而就李难先自己的本意呢,其实他也不想当这什么破知州。盘点下自家产业吧,在羊楼洞有家整合而成后规模堪称全国第一的焙茶厂,在巴陵有与好友黄伯超共同经营的纱厂及新上马的织布厂。尤其是后者,是他咬了牙从黑水买来的新设备,代价很大,意欲以此为凭藉,进军长沙、武昌、衡阳、南昌、赣州、成都等主要城市的布匹市场的,是他接下来产业经营的重点。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他与人合股经营的大顺第一航运字号大发永了,这家航运企业在长江、湘江、赣江流域混得风生水起,日进斗金。
于是,李难先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上任了。萍乡州知州,兼萍乡煤矿总办、汉冶萍铁厂会办,在李嗣业的心目中,怕是后两者的分量还要更重一些,是必须要办好的事情。而之所以还给李难先弄个知州头衔,主要还是考虑到开办煤矿还涉及到与地方的大量联系,比如征地、修路等等。尤其是基础交通设施,更是重中之重——萍水河、渌水河的航运,对于有效减低运输成本至关重要,必须要加以疏浚。
大顺的新皇是李嗣业,先帝李来亨之子,大顺的第四代皇帝,今年已经五十四岁了。这——超长待机了不知道多少年,真真是头发都熬白了,这才等到行伍出身,素来体健筋强的老父亲去世,坐上了龙椅,也是不容易。
李难先也在这个这个项目里投了钱,不多,三万银元,算是意思意思了。他对于朝廷没按东岸人的意思把铁厂放在大冶或或汉阳那种地方而感到高兴,离前线太近了,对这种国家重要项目而言,一丁点的风险都不能冒。而萍乡州就好多了,地处腹地,较为安全,交通也很便利。最关键的,附近的长沙、衡阳都是大顺军工制造业集中地,可以就近利用钢铁进行加工,省了很多事。
萍乡州隶属江西袁州府,本来是县,境内田地不多,物产不丰,并没甚出名的地方。去年大顺新皇登基后,将其升格为直隶州,仍属袁州府。按说这么一个几万人的小县,平白升为州,确实有点夸张。但事情不是这么看的,萍乡州虽小,但却有着非常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质地优良,可用作炼铁,这重要性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希望朝廷这次“忍辱负重”换来的技术可以让大顺真正脱胎换骨吧。百姓们实在是太穷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生活用品十分匮乏。按照东朝书上说的便是“生产力不足”,而要解决这个问题,煤矿、铁厂是必由之路,躲不过去的!
1709年1月8日,大顺萍乡州。
说实话,李难先没什么功名,这是他被朝野上下狂喷的主要原因,但也是之一。第二个重要原因,他是个商人,还与东岸勾连甚深,背景复杂。这样的人,也能当大顺知州?这不仅是保守派批判他了,就连不少改革派也对他很有疑虑,当真是处境艰难。
而疏浚河道,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大顺不像东岸,没有海量的工程设备,一切都只能靠人力。人力哪来?征发周边百姓服徭役呗!你看,没个官身,你混个那帮地方官里,说的话可就没多少分量了,李难先自是明白这个道理。
李难先作为大顺闻人,多年来一直与太子一系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新皇登基后,数次召见,商谈发展工业事宜,李难先对此也十分振奋。这次萍乡县升州,李嗣业有意任他为知州,一时间招来了满朝非议,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或许有人会问,之前大顺平灭南明,不是抓了很多前朝余孽么?为什么不把他们弄来河道上工?这是个好问题,但已经没可能了,盖因大顺朝廷去年已经与东岸政府私下里达成了协议,将总计十余万前明余孽及家属“礼送出境”,交由东岸人处置,以换取他们在工业及军事方面的一系列合作——别小看这种合作,涉及到几万条步枪、数千匹战马、数百门大炮、大量蒸汽机、工业机床以及相关的使用教程、测量维修工具等等。
李嗣业这人没多少军事历练,但他年轻时就对机器比较感兴趣,为此一度遭到学士们的攻讦,后来为前途计,才装样子收敛了些。但他也并不是完全不闻不问,事实上多年来一直在资助“新儒学”文人,与那帮人关系颇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