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台地(二十三)(第2 / 2页)
1672年8月31日,在花费几天时间仔细考察了一下附近地区的环境、土壤和植被后,蒙小虎对成功在这里建立殖民点已经非常有把握了。因此,他一边嘱咐底下人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调查,一边开始撰写起了考察报告的提纲。
1672年的冬天对很多东岸人来说,是极为寒冷的,尤其是对居住在巴塔哥尼亚台地的人来说,这里的冬天比其他地方更为酷烈。
1672年8月25日,蒙小虎一行六七十人没费几天功夫,就抵达了有着台地区难得一见的如茵绿草的双子湖一带。在这片充盈着大量水汽的湖区,地面上的植被和一路上所见截然不同。眼尖的人其实早就发现,这里多柔软多汁的牧草,这意味着大规模饲养牛成为了可能,而不是像台地区其他部分那样只能养绵羊——巴塔哥尼亚环境恶劣,多贴地生长的低矮灌木、多刺杂草,这些东西,也只有羊能吃,牛限于嘴部的生理构造无法食用——更别提这里还可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谷物了,总之这里有着成为戈壁滩上美丽绿洲的一切必要条件,上头想在这里设立定居点,确实不是乱拍脑袋的决策。
举个例子就可以有直观的了解了。在受到大自然特定恩赐的低地地区,尤其是阿姆斯特丹西部的赞河流域,地势平坦、风力强劲,因此聚集了大量的工业风车,引水、排水、锯木、磨面、锻铁等业务一条龙,因此该地也成了荷兰著名的工业区。据荷兰人的资料,目前该地大概有着数百架工业风车在常年运行着,尤其是在法荷战争爆发后,东部地区受到战争威胁,于是很多工场主将生产场所搬到了西部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多德雷赫特、莱顿、哈勒姆等地,并在这里重新修建起了大量的工业风车,为工业生产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现在上层已经基本达成共识,诸如干旱的巴塔哥尼亚、湿热的交河地区以及较为偏远危险的义成地区,先期开发将更多地由转正的非国民劳务工们来承担。以巴塔哥尼亚为例,该地区本来每年能够分到大约六千人的移民配额,往常多是明人移民,掺杂有少数转正非国民劳务工。但在新政策出来后,这六千人里起码有三分之二将被替换成转正的劳务工,剩下的两千人才从新来的远东移民中挑选(尽量以家庭为单位)——从这里面可以看出,非国民劳务工也是够倒霉的,他们在已经付出了长达五年时间的艰苦劳动的情况下,即便转正了仍然遭到“歧视”,大部分人无法留在繁华宜居的东岸大草原、鸭子湖一带,只能去生活较为艰苦、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定居,想想确实很憋屈,但却也没任何办法。
甚至于,在今年(1672年)年初,联合省还向东岸采购了一些工业风车的技术和零部件,以提供其国内大量风车的利用率,令很多人为之津津乐道。要知道,荷兰人或许在蒸汽机上不如东岸,但比东岸人早使用风车不知道多少年的他们,在这种事物上的技术积累并不见得比东岸人低。
“新的双湖乡(位于后世萨尔米恩托城附近)差不多就可以设在这里了。”蒙小虎将一根长矛杆插在地面上,说道:“这里还要修建一个水利设施,连通东西两大湖。现在这两个湖之间的沟通,竟然全是靠水满后的溢流,实在太差劲了,将来在这两个湖之间修建起人工运河来已成必然,甚至一个拥有多座工业风车的大型提水站的建设也要提上议事日程。而一旦搞定了这些,我敢保证这里将很快发展起一座人口众多的繁荣城市出来。”
东岸人的工业风车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好几代了。从最初进口自荷兰的20马力风车至今,东岸人已经衍生发展出了五个型号的工业风车,动力也从最小的20马力到最大的300马力,应用范围是越来越广,技术也越来越先进。
事实上后世阿根廷的萨尔米恩托就是建立在两湖之间的绿洲上的。这座城市利用湖水和河水灌溉小面积的蔬菜和水果种植地,并饲养了大群的牛羊等牲畜,然后通过铁路向东方的里瓦达威亚供应食品——位于圣豪尔赫湾的里瓦达威亚是阿根廷最大的石油产地,在后世是巴塔哥尼亚地区经济发展最快、人口最多的居民点,以出口石油和羊毛为主,是巴塔哥尼亚中纬度地区的核心城市。
毋庸置疑,在巴塔哥尼亚台地一带,风力一直是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从西边安第斯山一带吹来的狂风,终年为辽阔的台地区提供了用不枯竭的动力来源,河成绿洲一带的提水灌溉、磨坊的小麦加工、油坊的食用油压榨乃至砖窑厂的鼓风吹气,都需要这种廉价的能源,因为这里没有木炭、没有柴禾、也没有煤炭,只有终年狂野的西风。
不过在石油尚无法开采利用的十七世纪,南定港(即里瓦达威亚)注定只能成为双湖乡的一个进出货物的外港了,拥有水源和农业区的双湖乡才是老大,南定乡要想起来,估计要等到石油这种能源大行其道的年代了。
时速超过五十公里的西风咆哮着吹过荒原上的小镇,屋外的工业风车叶子被吹得呼啦啦作响,迅猛的动力经中央机房传递到连杆上,带动一台磨粉机呼哧呼哧地运转着,将大量金黄色的小麦磨成细腻的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