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无题(第2 / 3页)
说是微服私访吧,其实很大程度是自欺欺人。走马观花一般,便能体察民情,便能恰好碰上百姓冤屈,或者碰上埋没的人才?至于长时间在外,开粥铺、卖茶水,或者是泡妞扯蛋,对于帝王来说,那更是不靠谱的事情。
说到底。要真正的知道民间情况,真正的体察民情,还要靠完善的监督和上报机制。否则,上下欺瞒,深宫中的帝王便如睁眼瞎一般。
“苟子有言:‘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吾不学武侯事无巨细,卿等难道皆是碌碌之辈?”朱永兴淡淡地说道:“吾觉得已是选贤任能,难道有卿家觉得力不胜任,难副朕望?”
张煌言没想到朱永兴振振有词,且把他们的能力当作挡箭牌,倒不容易辩驳。
“持其大纲,疏其节目,为政之上术也。”户部尚书易成笑着说道:“陛下圣明,让微臣等有锻炼和增长才干之机,微臣等敢不尽心竭力,以报陛下之信重。”
“易卿所言,正合朕意。”朱永兴一会儿吾,一会儿朕,显然还未完全适应新身份,新称呼,有易成这番言语,他也不想再长篇大论,再询问了一番,见无人上奏,便退朝了事。
……………….
朱永兴对科举,对八股取士,实在是厌烦。在没有想出相应办法之前,他便想着拖延不办。这几日左思右想之下,觉得也不可久拖,心中也有了个暂时施行的办法,陈绍愉一提,他便顺水推舟,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陈卿所言有理。”朱永兴点了点头,说道:“朕登基即位,军民或有赏,或得益,唯独这读书人,确实也不宜冷落太久。嗯,那便开恩科,开武举,文武并重,招揽人才。时间呢,便定在今秋,天气凉爽,这人的精神也好。科目呢,可仿隋唐,暂定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水利、经济——嗯,众卿可商议着再为增加。具体的章程,尽快制定出来,以昭告天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到了唐朝时愈加完善,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但到了明朝便只设进士一科,考虑内容也只有经义一门。从总的趋势来看,明清之后的科举是越来越死板。越来越僵化。
“另外——”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上奏开翰林院一事,暂可缓行。国战未止,机构不宜过多,且待日后再议吧!”
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而朱永兴有总理处这个机构。便不需要什么翰林院。而且,翰林们虽无行政实权,但名贵清华,手中有笔,有皇帝赋予的特殊的发言权。翰林们往往结成“清流”,“闻风言事”便成了他们的特权。
“皇上,您应该自称‘朕’的。”退朝已毕,在回去的路上,女官段琬儿便再次提醒。
“真是别扭啊!”朱永兴苦笑了一下,说道:“慢慢习惯吧!你看那些阁臣,刚刚赐座议事的时候,不也是屡屡推辞,不敢就座吗?现在也习惯了,孤,嗯,朕也需要一个过程嘛!”
“皇上,您还是要多加注意的好,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今天张尚书的劝谏,便是个提醒。”段琬儿似乎叹了口气,想来她也觉得这帝王当起来也不容易。
“想游玩轻松一下也不行啊!”朱永兴这回是真的叹气了,前呼后拥的没情趣,轻车简从又诸多不便,帝王想自由自在,那是很困难的事情。
难道那些臣子就希望帝王老老实实地呆在皇宫内,天天读那些歌功颂德、天下平安的奏折?好象有谁说过这么一句,“这天底下,最不能相信的便是这奏折”。
在朱永兴看来,“闻风言事”往往成了“造谣生事”,毫无根据,甚至荒谬至极的言论,倒给了乱喷乱骂以正当的借口,并成为党同伐异的手段。
今天这番早朝,朱永兴看来心情不错。准奏的多,驳回的少。张煌言见是个机会,便开口劝谏道:“陛下天纵聪明。闻一可知十,然亦当勤勉,勿倦怠朝政。”
朱永兴愣了一下,旋即明白了,定是因为连着两天散朝后,他带着家眷出外游玩一事。只是这轻车简从。又没误了政事,哪来的倦怠朝政之说?难道学崇祯。谁也信不过,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
作为领导风格。“事必躬亲”指的是一个领导者事无巨细,一定要亲自去做、去管才放心。“抓大放小”则指的是一个领导者管好该管的事情,放开该放活的事情,时刻注意集中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主要矛盾,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若说“事必躬亲”的典型代表,当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据《三国志》记载“蜀国正事无巨细,亮皆独专之”。诸葛孔明尽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由于难以克服事无巨细的弊病,最终积劳成疾,五十多岁便死于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