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调整战略,老友重逢(第2 / 4页)
朱永兴心中生出感慨,但更多的却是对改革的感悟。
历史证明,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否则,就不可能取得改革的成功。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前提条件,就是人民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人民在改革中或得到权力,或得到实惠,只有如此,改革才能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选择,并为他们所拥护。
“隆华。”朱永兴沉吟了一下。开口问道:“那个保罗还在传教吧,依你看,若在国内放开,可妥当?”
宗守义思索了片刻,回奏道:“陛下想必也知道,保罗在教义教规上有所变通。使之更易被人所接受。但其到底是西夷所创,若在国内放开,似乎暂且不宜。然释、儒、道三教,又有其痼疾,亦不宜在国内推广。”
这确实是令朱永兴很为难的事情,在思想信仰上必须有所偏重,可传统的又需要改进。释、道这两教,便不用说了,朱永兴不喜欢出家人。对社会没有多大贡献,反倒耗费资源;而儒教对内尚可,温良谦恭让,不能不说是一种美德;但对外呢,则显得有些自相矛盾,甚至是荒谬错误。
杨衍锋哭笑不得。望着姑娘远去的背影,目光久久不放。
………………
山东的形势变化,朱永兴很快便获悉。山东义军的难以两全,说到底还是集中在钱粮上。原定计划是囤积以为军用,于七等人自然不敢擅自使用,以免大军登陆时,无法接济粮草。
提前登陆山东,这是不太高明的选择。本身的物资现在便有困难,勉强攻入山东,补给线拉长了,军需难以保证,救济难民也力有未逮。
“让顾应慧和于七尽量接济难民,以收买人心吧!”经过再三权衡,朱永兴有些无奈地做出了决定,“日后大军征战山东所需的物资,便由后方来供应吧!”
“汝学的是儒,却能识其不足,难能可贵。”朱永兴赞赏了一句。说道:“儒家始于春秋,历经千年。所处环境,所对民众,已与那时不同。且独尊儒术亦是错误,华夏有很多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难道没有可取之处?秦尊奉法家而平六国,驱夷狄;贞观至开元年间,大唐皇室信奉道家学说,以法家治国,结果成就盛世。”
“陛下英明。”宗守义谦恭地说道:“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吕氏春秋》是本该读的书。”朱永兴对宗守义引用的话深以为然,点头道:“泥古不变岂能强国富民?从思想,到法令,再到制度。都要变。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啊!”
这无疑将大大增加在山东作战的后勤压力,但也不是不能解决的困难。以明军现在的水师力量,再动员商船参与运输,保证供给还是有把握的。
现在虽然耗费了囤积的粮草,可只要能借此扩大影响,争取民众,使明军在山东顺利地攻掠和扩充,这个代价也是值得的。而且,日后用于接济山东百姓的粮草也不用太好,三分米、七分薯,只要饿不死,光给粥,也能让人感恩戴德。
陪同朱永兴前往西湖的除了礼部官员外,便是湄、河总督宗守义了。对于整个北伐的攻略,他其实并不十分了解。知道了明军将要在山东登陆作战后,他只是凭感觉,认为这是一步好棋,也对朱永兴的安排表示赞同。
“陛下所言极是。山东不比老光复区,百姓们饱受荼毒,有一口吃食便容易满足,并不需要一下子给予他们太多,对他们太好。关键还是要保证军队的粮食供给,那才是征战致胜的基础。”
人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从吃饱到吃好,只要有所改善,百姓便会感恩。从这一点看,古代人对于明君的要求是很低的。可也就是这样,历史上能被称为明君的又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