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自己挖坑自己埋(第2 / 3页)
果然,刘宋耕话音一落,王译便越众而出,咳嗽一声,凛然道:“阁下此言差矣!高句丽与你朝鲜高丽一族,有何相干?”
“嗯!”
到了明朝中叶,漠北出了个鞑靼小王子,双方都打了几十年的仗了,他们还是常常闹出张冠李戴,把别的部落首领当成鞑靼小王子的事来,可见他们对关外事务了解的多么有限,产生这种错觉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前番刘宋耕向大明皇帝申明主权时,曾经提过类似观点,夏浔已经上了心,在这方面则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朱棣淡淡地道:“那就回去吧,告诉李芳远,好生治理地方,求个国泰民安,不要听人谗言,胡思乱想!”
其实他们都想错了,因为高句丽一直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民族,而且其名字与高丽相近,他们就直觉地以为高句丽就是高丽的前身了,实则不然。
如果是扶余王子朱蒙建高句丽才有了今日之朝鲜,那么此前箕子入朝,岂不是朝鲜原无居民,是被我中国之人最早发现?你们说高句丽是今日朝鲜之祖先,那置更早之朝鲜居民于何处呢?难道说,哪一种说法对你们有利,你就认哪一个祖宗?”
刘老判书嘴唇乌青,哆哆嗦嗦地道:“你……你你……”
王译道:“你们自称是高句丽后人,须知你们的《三国遗事》所载,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建立高句丽,时间上远在箕子入朝之后,而你们又说,箕子入朝前,当地已有居民,因慕其文明,恭迎为王。那么朝鲜本岛固有之居民,到底是此前就有呢还是此后才有呢?
朱棣忍着笑意咳嗽一声,喝止道:“杨旭,不得放肆!”
王译这番话早背得滚瓜烂熟了,他早知道是要在皇帝面前讲这番话的,真比他当初科举考试还要用功,且不说他现在状态已经恢复,就算现在仍是被皇帝之威唬得两股战战,这番话也不会背错一个字的。
刘宋耕满面羞惭,低低应了一声,几乎连自己都听不见。
夏浔笑笑,便欠身退到一边。
王译道:“高句丽,乃我塞北一个游牧部族,趁着三国两晋南北朝战乱之时,曾经占据过汉四郡,后来被唐朝给彻底灭亡了,其部众都被迁走,同化入其他各族。当然,他们之中的一部分留在了朝鲜,变成了今日的朝鲜人。但是正如刘判书所言,箕子入朝,是被鲜人迎立为君,并不代表朝鲜应当因此而归中国。同样的道理,一部分高句丽人在亡国之后留居于朝鲜被鲜人接纳为国人,并不意味着鲜人就可以继承高句丽人的一切!”
朱棣端着声音问道:“刘判书,今日直辩,你可服气?还有什么话说么?”
这句话一说,不但刘宋耕一怔,就连许多文武也是一怔:“难道不是?”
刘宋耕咬着牙根跪了下去,低声道:“臣,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