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变 第233节(第2 / 4页)
运送牛肉是个辛苦活儿,要找骑术好,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三个人轮流,路上还要换一次马。
前几天,有个小伙子路上出了意外,摔断了腿,因为受伤耽误了几个时辰,天气又热,好端端的一桶牛肉全都坏了,好在刚出庄子就出了事,他家里又是干屠户的,他爹想办法填上了牛肉的窟窿,给管事使了银子,想给儿子保下这个差事,这个差事虽然累,但是薪俸很高,一个月有三两银子呢。
管事同意让他家找个人顶上,可这个人却不好找,要能吃苦,骑术还要好,最重要的,是不贪图这三两银子,以后用不上他了,可以随时滚蛋。
找来找去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屠户一家急得不成,于是,汪安便如干旱天里的及时雨,出现在他们面前。
第431章 少了一个孩子
回到客栈,除了孟小海以外,其他人全都回来了。
孟小海顺利进入刘家大宅,而汪安也有进展,昨天他便查到了一件事。
大晋朝虽然没有禁食牛肉,但却禁止私自宰杀耕牛,官府需要验明牛肉来源清白方可出售,因此,牛肉价格远远高于羊肉和猪肉,不是寻常百姓能吃得起的。
刘老将军喜食牛肉,当年在军中时,曾因宰杀农户耕牛而被御史弹劾,前前后后罚过几次俸禄,即便如此,刘老将军的这个爱好,就像他好象一样,并没有因为年纪大了而有所更改。
吴三郎终于吃饱喝足,吴二郎没让他去喝那碗醋,只给他倒了一点蘸饺子吃,小孩子家家的,不吃饥饱,醋能化食,一碗醋喝下去,一顿吃上五斤八斤,还不把人给吓着?
吴二郎向汤大嫂告辞,还不忘冲着小珠儿挥挥手,多好看的小丫头,可惜姓汤,汤珠儿,不好听,如果她以后有了女儿,一定要取个更好听的名字,叫什么呢,晚上睡不着要好好想一想。
吴二郎和吴三郎没有急着回客栈,他们在附近转了一圈儿,买了点东西,东家长西家短地聊了聊,便把这对母女的事情打听清楚了。
汤家男人什么时候死的,没人知道,只是记得几年前汤大嫂盘下这家铺子时,便是死了男人的,只带着一个两三岁的女儿。
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开铺子不容易,好在沁州民风淳朴,南来北往的人也多,倒是没有欺生的事情发生,这里又紧挨着官学,治安也好,就连收保护费的混子也不来这条街,因此,汤大嫂的铺子,倒也平平安安地开到了如今。
他有钱,自是舍得买高价牛肉,但却不想花高价去买老死病死的牛肉,不好吃。
因此,刘老将军在晋中靠近汾河下游的一处地方置办农庄,那里水草丰茂、气候温和,草坡遍布,宜林宜牧。
刘老将军便用这处地方养牛,品种上佳的晋南黄牛,晋南黄牛肉质色鲜,香味浓郁,鲜嫩可口。
此处距离沁州不到一百多里,运送方便,还能掩人耳目。
刘老将军当然不会让自己的人去养牛,只是派了管事过去,养牛的事全都交给了佃户,除了佃户,庄子里还有专门的屠户,活牛运到沁州太过引人注目,因此,屠户们前一天傍晚杀了牛,把牛肉装在桶里,用冰镇着,快马加鞭运到沁州,中午之前便能赶到。
“那儿的客人?都是官学里的吧,离得近啊,出门就是,方便。”
吴二郎心想,今天中午除了魏骞以外,也没见其他客人,且,官学里有厨子,有饭堂,大多数学生都在官学里吃,中午时也只看到几个学生出来,他们没进铺子,都是在临街的小摊子上吃饭,摊子比铺子的东西更便宜。
“魏先生?你们说的是知州老爷家的公子吧,人家是小官爷,哪会在饭堂里吃啊,天天下馆子,那附近的铺子,常做他的生意。”
看来,也并非只去汤大嫂一家铺子啊。
可不知为何,吴二郎就是觉得魏骞和那对母女之间的互动,有着说不出来的默契,他们不像是店家和客人,更像亲人,骨肉至亲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