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优雅的贪官生涯 第2159章 替他人做嫁衣?(第3 / 4页)
今天,我在这里发起杭州商会,入会金额一个金币。条件是帮我安置十五万左右的厢丁。这些都是壮劳力,每个同意安置的人,我会向他介绍桌案上的图纸,让他利用那些闲职的劳力开办作坊谋生。
小作坊,三五个人也可以干活,在自家庭院里的闲余房间就已经足够,无论你吃下一个人手,还是一百个,桌上的图纸都任你们选择。
有人说了,放着这么好的项目,你为什么不自己干?诸位,这里有三百多个项目,总共需要雇工十几万,我一人办了,第一是没那么大精力,第二我怕御史弹劾。
不过,诸位也不能白拿走这项产出,每个开办作坊的人,我都要占一点的股份,不多,只占一成五。其中一成给我家小妾添妆,那半分……各位都知道府尊大人开办了一个免费施药的广济院,我打算把那五分给广济院,并帮广济院开办一个药厂,将经广济院验证,卓有成效的药方制成成药,微利销售。
赵兴指了指自己的城堡:“这是我的家乡,我是在为我的家乡谋福。”
高俅说罢,扔下手里的残叶,站起身来说:“来回公文这一耽误,我们也可以把路修好了。”
“好,你去找老师些奏章,我召集杭州乡绅,讨论安置他们的问题,咱们分头行动。”
高俅匆匆而去,赵兴马上分遣人手,四处召集他熟悉的乡绅,开始商量厢丁安置问题。
其实厢丁安置问题赵兴早有准备,根据他提早测算的结果,杭州附近闲散的荒地上,还可以安置七万人左右,剩下的就需要杭州乡绅们的努力。
高俅也学着赵兴的样子,揪下一片嫩叶,在手里揉着回答:“当然,刚才传来的消息,苏公的奏章在两浙路就被打回来了,已有官员向我暗示,若是苏公打算绕过两浙路直接上奏,他们就要弹劾。”
赵兴扔下手里揉碎的叶片渣,叹了口气:“这也意味着,胶州大运河的事,根本不用想了。”
“当然!”高俅回答的很坚决。
其实,苏轼在杭州做的事情,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投石效应”,他先用官府投资向灾害严重的市面上投下一笔钱,利用这笔钱刺激经济的复苏,而赵兴过去提到的胶州大运河的事,也是基于这个想法。在这个灾害连连的年代,迫切需要其中一个大型投资项目。但……
最初倡导胶州大运河的范锷已经贬官到了黄州,任黄州知州。现在李常也贬了。但胶州大运河的运作实际上并没有平息,自范锷提出这个想法后,民间资本都在测算这条大运河的可能收入……但现在,黄河一条支流干涸了,仅剩的那条支流水浅的也行不了大船,所以,许多商人已经开始打退堂鼓。
青瓦台最大的会议室内,赵兴在长长的会议桌中央摆上了百十张图纸,这些图纸排成长长的一条长龙,而且似乎没有尽头,赵兴还在一张一张摆,直到图纸铺满了桌子,他才回到首座上,拍拍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桌上的图纸大家都看了,我这里还有一些图纸摆不下,这些图纸有人看的懂,知道是干什么。但看不懂也没关系,这么多图,总有你看懂的。而那些看不懂的,我回头可以详尽解释。”
赵兴拿起一根棍子,一挥手,棍尖点在其中一张图纸上:“这张图是纺机图,它可以带动三十多个织布梭,动力可以采用水力,也可以采用风力或者蓄力。
这张图是一种新式农具——圆盘犁;这张是新式马车,这是新式风车磨坊……这些图纸是我多年收集的图谱,其中包含了大宋各个行业的机械器具。这些图谱有的出自密州邓御夫,有的出自梦溪先生沈括,但请诸位放心,我已经得到他们的许可。
这是我从几百册书中精心挑选的,选用它们将会极大的改善各位的作坊产量……诸位都知道,我杭州前邻大海,背靠运河,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各种作坊。尤其是纺织,各处的棉花可以通过运河汇聚于此,在销往四方,甚至运往海外。所以这便利不是别处能得到的。
而《放夫令》一发,又从官方层面堵死了胶州大运河的最后出路,这个宏伟的计划看来除了具有军事意义外,已经不具备获利空间。
“不行,杭州的道路必须完成,为山九仞,不能差在最后一筐子土上,大工程他不让搞,我们就肢解,反正还有一笔工程款,沿途的道路都已经规划好了,就让他们分包,将土地分包给个人,把修路工程化割为一小段一小段。
还有,你去找我老师,让他上奏暂缓解散厢丁,就说杭州经过大灾,人口锐减,二十万厢丁百姓不堪负担,不如依据《放夫令》,将他们遣散进入民间。奏章里还要请老师保证,遣散这群厢丁不用朝廷出一个钱,而且来年保证为朝廷增加税收。
奏章最后,还要强调:这事越快越好,现在尽快遣散厢丁,他们还能赶得上耕作,等这一季耕作完毕,这些人就能自食其力了。”
高俅愣了一下,笑着说:“明年,老师的任期可就到了,你这是替他人做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