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末称雄 > 第609章 龙之怒

第609章 龙之怒(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之前朝廷派了使者去日本江户,见德川家的将军,结果他们根本不肯撤兵,更不肯把琉球交给大汉。

现在大汉正是横扫八荒,威服宇内的时候,一个小小的日本居然敢拒绝****,这让枢密院的一众司令、参谋长们非常不爽。

这实际上已经有后世内阁的雏形了,只不过首辅不是内阁的长官,大汉皇帝刘钧才是这个总理处真正的决策者,其余的总理参政,都只是他的顾问而已。

这个总理会议,就相当于一个常委会了。如果议论的事务涉及到下面的具体部门,有时刘钧也会再召该部衙的官员列席,有时数个部衙的官员上百人一同列席,规模很大,完全就是一场扩大会议。

一众总理参政见到皇帝驾临,齐齐行礼参拜。

总理衙门会议相对于朝会要轻松的多,朝会极重礼仪,规矩多。总理处会议是明义上只是皇帝的君臣召对。因此在这里大臣们都有自己的座位。每人面前还有一张桌案,各种文房用具都有,甚至每个人脚下还有一个炭炉,桌上还有一个手炉。

每人还有好几名属吏在后面协助侍候。

到了如今,实际上满朝众臣哪个不明白,这个总理处,实际上已经成了唐时的政事堂,而这个总理参政衔,实际上相当于唐时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时,沿袭隋制,中央立三省六部制,有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分任决策、审议、行政大权。但由于三省事权分立,往往产生许多弊端,尤其是掌握出令权的中书省和掌握政令审核的门下省不时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扯皮、推委搪塞。

因此,最终朝廷便把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最早设置于门下省,后迁往中书省。其后,由皇帝指定入政事堂议事,并以本官加带“参知政事”、“参豫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亦为宰相。

现在大汉的朝堂格局早与明朝时似是而非,各部权力较为分散,而皇帝又对权柄抓的较紧,因此才有了现在全新的总理衙门。

这个总理衙门,就是唐时的政事堂。但加了总理参政的这些大臣,却并没有唐时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权柄。

刘钧坐定。从首辅袁继咸开始,各位总理参政依次做了工作简报,十九位参政,都是朝廷最重要的部门的首脑或者副长官。

大家都知道皇帝不喜欢简报太长,因此简报都尽量的做到了简洁。每人也就是三五分钟时间。就把该说的都说完了。

一通简报下来,刘钧看了下怀表,时间在一个小时之内。

“陛下,日本江户幕府德川家族会见我朝使者后,依然拒不从琉球撤兵,也不肯遵守之前的协议,放开银铜出口限制。”枢密院左枢密使傅山提议向日本发兵,“不发兵教训一下他们,他们只怕还不知道天高地厚,不知道什么叫雷霆之威!”

琉球王室尚氏家族已经被日本萨摩藩给灭了。还将琉球武力侵占。

大汉天子的权柄远超唐宋时的皇帝。

刘钧进入总理衙门时,一众总理参政都已经到了。

如今朝中有总理参政衔的官员不多,分别是内阁的首辅和次辅,司礼监的提督太监和掌印太监,还有五部尚书、通政使、左右都御史,左右枢密使,财务卿、税务卿和民务卿、审计卿、大理寺卿。

人数很多,足足十九个。

所有人都是加的同样的总理参政衔,不分高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