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四百五十七章 天长之战(上)

四百五十七章 天长之战(上)(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开始郑朗是同情的,但接到一条条人命惨遭杀害的消息后,终于这份同情被满腔怒火替代。

然后没有动,而是坐看着这群人向高邮军与天长交际的白马塘进发。

义军渐渐临近,郑朗这才从县城动身,拉着天长知县江奎一道骑马向南出发。江奎骑术不精,但慢行能骑稳马,比步行快,骑了近百里路,离扬州大仪镇不远,这里便是郑朗即将选作交战的主战场。

郑朗认真的观察着地形。

也不算太理想,陆续有一些小河,向东会入大运河,有的小河并且很深。农业灌溉系统比较发达,这导致产生大量灌溉的沟渠塘泊。有的地方地形低洼,尽管马能在上面跑,也能种庄稼,可低洼处有许多积淀的淤泥,没过一半马腿,妨碍了战马奔跑的速度。

将这些情报放在一边,又看敌人的动向。

傅永吉带的兵不多,只有两营军队,且编制不齐,多是部卒,所以一直吊在后面,不敢正面作锋。王伦也不敢调过头将这支宋军吃下,他手中的人更少。

扬州官员接到郑朗命令后,同样不敢怠慢,拨出三营指挥,一千余人,徐徐逼向高邮,可是行军速度很慢,自保意味很浓厚。也怕王伦从包围圈中杀出,正好扬州一半兵力调向北方,城中驻守的兵力比较空虚,怕王伦杀进扬州城中。但起到一些作用,在两军大张旗鼓下,王伦在高邮坐不住,放弃了大鱼大肉,美酒美妓的生活,将军队拉出来,向西越过五荡十二湖,向白马塘进发。

郑朗又下了一条命令,让傅永吉与扬州的官军继续尾随,战争爆发后,协助自己对起义军实施抓捕。

只要打败了王伦,比较容易办。

也有好的地方,总体地形平坦开阔,除了庄稼与村庄树木外,一望无际。其实地形更好是在淮阳军与宿迁,水田少,地势更平坦,要么就是低矮的桑麻田,更适合骑军奔驰。但那样奸灭了这支义军,后面的举措却没有说服力。于是才选择到了天长交战。

另外略有些土坡,土坡处地势就比较高亢,多是桑麻田与旱地,相对而言,也比向东与向南大量的圩田有利于骑兵的施展。转了转,将实地地形对照着天长县衙内不规则的地图,比较一番。江知县说道:“郑相公,要早日将这些盗贼平定啊。”

天长是江北,没有南方温暖,多是种植单季稻,这个影响不大,但也种植了少量双季稻,听闻王伦起义军前来,南方各村庄百姓全部逃亡,也不顾收稻谷了,然而有少数早稻没有来得及收割,一起倒在田中。不仅如此,不割起来,晚稻也种不下去。

王伦手下多是贫苦百姓,这是值得同情的地方,但还要加冠一词,多是亡命百姓。起义之初是值得同情的,可是一个月以来,坏的带累好的,一路烧杀抢掠,使无数百姓惨死于他们兵器之下,也有一些清白的黄花闺女被他们糟蹋。这一点也是后世砖家多不记载的。起义之初颇让人值得同情,但在这时,他们个个都是该死的人。

虽是亡命之徒,可形同谋反,少数人看到形势不妙,偷偷溜掉了。于是王伦想出一个主意,在他们脸上刺了“天降圣捷指挥”六个大字。就象后来水浒传中王伦的主意一样,想上水泊梁山,先杀一个人,无论这个人是好是坏,先背上人命官司,这样就不担心重新投诚官府,用这个投名状使部众团结一致。

刺字是一个性质,有了这六个大字,到哪里都是王伦的义军,想叛逃都没办法逃走。被王伦这一逼,逼上绝路,作战更勇敢。但只要击败他们,抓捕也容易,并且自高邮向西大片区域都是坦荡的平原,要么就是一些湖荡,这一条对郑朗手下不利,但王伦手下部属同样多是北方人,也不利。再说,抓捕不是郑朗的事务,交给了地方军队实执抓捕,这些湖荡子反过来成了官军的保护符。

然后等待。

王伦率领两百余人一路向西缓进,一路就象蝗虫一样,使许多百姓残遭杀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