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四百八十九章 人类欲望史

四百八十九章 人类欲望史(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怎么样才能逃出这个税务呢,于是匿田,包括逃避口役的匿丁。匿丁多是贫困百姓做的,匿田却多是豪强做的。

这肯定是一个不好的兆头。

为了敛财,范仲淹不让赵祯减少科配,不让赵祯对茶盐酒矾放松,要卖官谋财,怎能坐视这么多大户人家匿田逃避两税?

做法与庆历新政是一个味道,只知道查,查出来必须交税,查完一县再查下一县,查完一州再查下一州,没有具体的惩罚措施,又想针对全国。结果一个上蔡县查出两百多万亩匿田,触目惊心啊,可不得不中止。

但造成一个更恶劣的后果,看到闹一闹朝廷服软,于是匿田更严重,最后逼得无奈,蔡挺又均聊城、高唐田,看似成功,再次被推翻,再到包拯,不能当真,他很聪明,没开始查,直接就被吓跑回来,俺没法子查了。

吕夷简又说道:“陛下,但到下面,不是整块田地,大田者十几亩,小田者仅几分,各不相连,有的主户田地分散在几十处,几百处,测量不易。故臣以为还要下一份诏书,各地耆户长丈量管辖内的田亩,立木植树为界,标洲田主、土色、田亩大小,良疮,然后交给各县令备案,以后若因为灾害、拓荒、易主、水利、道路等原因变动,必须重新请耆户长测量,再向各县衙备案。官员下去测量田亩时,按各县衙10册测量,不在10册范围内,或者与10册范围内田亩不实者,皆悉数充公。耆户长不执行者,没耆户长地以罚之。否则即便有官员下去清量,也是两眼茫茫。陛下请三思。”

富弼再次瞪目结舌。

但吕夷简与郑朗用意并不是在此。

并田与隐田的历史十分复杂,唐朝先以丁纳税,一丁交多少粮与布,担负多少力役。于是有的官员不让百姓流动,堵塞州县通向外界的道路,甚至将扬州与开封这样的繁华商业城市商业进行封闭,让市民返回农村种田。这肯定是不对的,后来有了杨炎的两税法。执行得也不大好,引起很大争议。但使宋朝受益,宋朝人们熟悉,于是继续使用两税法。

百姓用所出产的谷、帛、金铁与桑麻分夏秋两季上交,征税额是取其民田按上中下三等纳税,若是中田取其一季所产一石的十分之一,也就是一斗向朝廷纳税。

一次次推翻,反而造成匿田现象更严重,整个宋朝近七亿亩的耕地,被匿成两亿两千万亩,少了七成!

后世归于豪强的力量,这是主要原因,但忽视另一个原因,方法不当!

吕夷简所说的是他与郑朗协商的结果,脱胎于方田均税法,但不是,甚至根本就不想去查全国的匿田,仅是为了一个震慑,并且将诏令颁发,为以后进一步革除这一弊端的作为依据,主要目标还是阻滞匿田规模的扩大。

得分清主次,稀里糊涂去丈量全国性的隐田,看看王安石吧,也不过将全国的田亩从二百二十万顷恢复到二百八十万顷。这也是中庸里所说的一条理论,调剂也要力量的,就象揉面,力量大的揉十几斤面,小的几斤面,但能不能揉动几百斤的面,纯浪费表情,与君子们现在所做的事差不多。通俗一点,就是量力而行。

实际不止,否则郑朗不会在太平州收其十分之三,百姓还喜笑颜开。因为除了这一税外,还有支移,从调动费到起纲钱、雇船钱等等,名目繁多,便民反成苛民的折变,加耗,最厉害的官员能让一斗粮加耗到四斗,触面,这个从唐朝就开了,官吏往上踢啊,踢下来的便是自己的,最厉害的两斗半能踢出仅剩下一斗。

这才是真正的两散

两税各种物资折合下来所得,一般在三千几百万到四千几百万贯,仅两税也比唐朝所有税务高,不过百姓反而没有唐朝百姓负担沉重。因为唐朝存在大量免役户,包括曾经庞大的五姓七家,所征的范围面很小,虽不及宋朝多,但真正被征税户负担远比宋朝繁重。

宋朝除了职田外,只要是民田必须要交两税的。

出发点好,可是宋朝的弊端也是一部人类欲望史,贫困老百姓没有办法了,大户与豪强有办法,与并田关系不大,宋朝从未禁止过并田,那怕你有十万亩地,只要交税不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