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六百十二章 贤相 (上)

六百十二章 贤相 (上)(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具体办法就是筑堤,堤分缕堤、月堤、遥堤、格堤四种:缕堤近河,用以约束水流,意在束水攻沙;缕堤以内又筑月堤,作为前卫,以免水流直冲缕堤,起保护缕堤的作用;缕堤之外,另筑遥堤,作为第二道防线;遥堤和缕堤之间又筑格堤,万一缕堤发生事故横流遇格而止,防止水流顺遥堤而下,另成河道。又在沿河低洼处建减水石坝,洪水涨到一定高度时通过减水石坝宣泄到分洪区,以杀水势。

前者可以说是最科学的治理黄河办法。

但他将筑堤束沙奉为唯一标准,反对分流以杀水势,不顾黄强淮弱,筑堤障淮,逼淮敌黄,导致淮水倒灌为患,依然成为失败的治河法例。

于是黄河之患继续留给清朝。

勒辅与陈潢治河勒辅还是继承了潘季驯的束河冲沙之策但有所发展。认为治水必须从下流治起,下流疏通,河水迅速入海,则上流自不饱胀,于是在黄淮入海水道之间挑川字河,以浚通筑堤,将浚口与筑堤二者统一。并把施工范围扩展中游河南境内,其治河成效远过于潘季驯。甚至还提出黄河中下游束水冲沙仅是治标之策,只有从上游设法阻止泥沙下行才是治本之道的卓越远见。

“到了唐朝,由于太宗安置胡人,从灵武到南北河套,多是胡人各族,以牧为生,危害严重,唐朝与吐蕃对峙时,又于大非川与浇河地区多开耕种植,自大非川起,一直到河湟地区、南河套,昔日的水草丰美之所,全部成为戈壁滩与沙漠,泥沙含量大,王景的水利工程已是力所不及,加上我朝百姓开耕又胜于往朝往代,河水泥沙含量更高,这才是河水多次泛滥成灾的主要原因。”

娓娓而谈,从头到尾将黄河历史道来。

但也没有人惊诧,郑朗学问好嘛,知道这些冷门的历史,也不奇怪。

赵祯说道:“何策治水工”

王景引黄入汴入泗,但现在往哪儿引?哪儿也引不了!

当然是不可能的。

想要上游水清,只有郑朗网才的办法,退耕,退牧,使黄河与支流两边成为森林,成为草原,有道理,但永远不可能实现。

将前后理了一遍。

若是在宋朝就治理,只要方法合理,水土破坏还没有后来的严重,未必没有办法,但他略有些迟疑,说道:“陛下,治理黄河,若是标治,效果不大,想要取得一些效果,必须耗费庞大的人力物力。”

郑朗沉思。

黄河在之后,水患越来越严重,经过无数次治理。

小的治理郑朗记不清楚了,但大的治理侥幸还记得一些。

到了元朝,贾鲁与欧阳玄治理黄河,疏塞并举,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以收分杀水势之效。然经塞北河之后,水势不得泄,又出现连续五次决堤,这是失策之举。例是他的同伴欧阳玄写了一本《至正河防记》,详细的叙述了筑堤、修埽、开渠等方法,成为中冇国第一本有系统的水利工程著作。

贾鲁治河失败,到了明代,潘季驯四任总河督,前后十余年,在摸索着治河方法,最后将张戎之策翻了出来,简单的一句话,便是束沙治河。筑堤束水,以水攻沙!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