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六百十五章 古风(下)

六百十五章 古风(下)(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文彦博对王安石变法很反威,但对郑朗不反感,便没有再争辨。

“陛下臣推荐程师孟主持此项工程。另外就是灾民的安治,北方多妖教信徒,虽受王则蛊惑,朝廷亦宽大处理,以防万一,必须将他们摘取出来,抽调到南方治理御河,水势消退以后,可以仿效太祖太宗将晋云朔之民迁于京西之策,将他们也借机迁入京西,一是开发京西,以厚京隼,二也是以防妖教死灰复燃。”

赵匡胤兄弟迁民之举,不是为了以厚京师,征伐后汉时,没有拿下来,但掳获了大批百姓,只有京西路人口最少,所以安屯在京西。征伐幽云十六州时,虽败,但从云朔迁来大批汉人,也安扎在京西。

性质不同。

但这次因为郑朗,杀的人不多,活民无数,可郑朗却是很担心,人心这个东西不大好说的,恩将仇报的事迹太多了,所以献了此策。一到京西,人地生疏,就是想造反也失去造反的条件,同时又解决新河道淹没大量耕地,百姓无家可回,无地可耕的问题。

赵祯额首,安治不急,要看冲出河道所经的地点,有的虽经水淹没,水退后依然能返回家园。当务之急,必须将这些一无所有的灾民组织起来,否则又会形成前几年全国到处起义的现象

“重心治理漳河,再看灾民情况,修浚滹沱河与御河。”

“行知,漳河不在东边决口,就在西边决口,何必劳动民力与财力浚修?”文彦博说道。

宋朝水灾最严重乃是黄河,其他的还有汴河,汴河也经常泛滥成灾,两浙过度的围田湖田造成秋潦越来越严重,还有淮河之害,特别是黄河多次侵淮,这时候黄河水流量很大的,一入到淮河,就象四百斤的巨汉压在六十斤的苗条少女身上,少女会很不快乐,有可能立即被压得窒息,不入淮淮河都时常泛滥成灾,一入淮淮河百分之百的出现大洪灾。还有一个地点,便是漳河,这条河发源于太行山,经磁场州、洺州,入冀州与胡卢河汇合,乃是河北路一条大河。此河危害也不小,十年有五年决口,密度远胜过黄河,只是不及黄河流量,但因为时常决口,沿河一带本来是沃野千里,现在多成了荒地,百姓不敢耕种。官府也曾治理过,收效不大,如文彦博所说的,治好了东边,又在西边出事。治好了西边,东边复出事。

郑朗摇头:“宽夫,之所以出事,乃是漳河与大河一样,是地上河,以前治河乃是堵法,加高堤防堵水,然上游树林遭到严重破坏,多夹杂泥沙而下,加高一尺,泥沙沉淀一尺,久而久之,成为悬河,故决堤次数越来越密集。此次治理,一是从源头抓起,保护植被,对一些人烟稀少的山林进行封山制度,不得砍伐,二是开一条新河。陛下,可有地图?”

赵祯欣然道:“准。”

郑朗又说道:“此次受灾百姓之广,难以想像,组织发放救灾物资,必须以一良吏前去承担,臣推荐包拯为河北转运使兼临时河北发运使。”

“河北发运使?”陈执中疑惑地问。

赵祯让太监拿来河北路的地图。

郑朗画了一条路线,也就是重开一条长达三百多里的新漳水。画完后说道:“重开新河,使之从地上河变成地下河,所需民夫虽众,正常年份朝廷无法实施,今年却会有上百万的灾民,重修新河劳力足矣。

朝廷虽花费一些钱帛然新漳河兴修得功,数州百姓受益,荒地变成沃田,数年后仅是税务就可以将朝廷投入的钱帛弥补回来何乐而不为?”

文彦博又说道:“行知,虽淤田之策能改良土壤,然泥层太薄,我怕不会产生你所说的收效,反而伤民。”

史上文彦博也曾用这个借口反对过王安石,郑朗以为文彦博是党争,刻意为了反对而反对。看来不是,这是一个很安静的大臣不喜兴师动众。耐心说道:“宽夫兄水土破坏已经很严重往后十年当中,必有一到三次大水之年,我说的前者治河之策,朝廷没有这么多钱帛实施,只能用我之第二策,大面积的放水入田入围,缓解水势。淤田之策一是用水势冲刷盐卤,二是积肥沃的淤泥于土壤表层。一年沉淀固然是薄若是四次五次呢?”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