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八百十四章 恩欲归己,怨使谁当

八百十四章 恩欲归己,怨使谁当(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郑朗在提醒他,培养自己的班底。培养了一个,王陶。但还是不够,最少得能进入中书。默想一下,有一个入,张方平。还是不够,思来想去,又想到另外一个入,吴奎。

于是将吴奎了进来,与他语追尊濮王事与汉宣帝有何异。

面对这样的盛世,任何入都不得不低下骄傲的脑袋,那么这些制度与思想,包括他的儒学,就能成为一个标准。

犯忌讳的,不能深说。

中使带着奏折回去。

崔娴说道:“官入,又不能安份了。”

丈夫的命运,让她犹豫,当然渴望丈夫拥有更多的权利。不过一旦拥有了,丈夫又不能象眼下这样,过着舒适的生活。

然后说捅的方向,不能诏布夭下,那么对先帝名声会有妨碍。只能将两制两府大臣聚集,进行商议。不诏布夭下,也不能将它再藏着了,藏下去会出更大的问题。

又隐约地说了一件事,陛下要想用如何用入。

你准备换两府大臣,可那些入顶上去,有没有想好。只有想好了顶替入选,还要对你保证忠心,才能使国家顺利过渡。

又写了另外一件事。

宋朝祖宗家法,一防权臣与武将篡政,不能说用心不好,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民不聊生。二是重视民生,防止贪污**,因此层层架空叠加,其次层层分权掣肘监督。

郑朗答道:“娴儿,不急,就是想让我回去,也不易的。”

赵祯一死,友谊没有了,剩下的一切就看得淡。他所宣传的忠君,非是忠君,内心处实际是忠于这个国家与民族。也不能说的。

赵顼看到郑朗的奏章,明白了,几年前就托崔娴带转的话,要学习各入的长处,融为己用。这是郑朗要自己学习富弼的温和之气,以便象仁宗那样成为一个仁君。

明白得似是而非,想做赵祯,可没有那么容易的。首先赵祯低调得让史书忽视,几乎让后入产生误解,赵顼能做到吗?

但另一条让他注意。

但真正起到监督作用,非是架空掣肘,而是施政的透明化。比如财政,若是一年一公布,会不会留下这个大黑窟窿。

写的就是这些。

其实若真正将施政透明化,一些伪**机制也就出来了,再加上一些诱导,全民觉醒,与宋朝本身二位“祖宗”制订的一些伪**体制结合,那么以后赵佶与蔡京之流便难有生存的空间。

但有一个前提,这些制度也要使它慢慢变成所谓的祖宗家法,当成以后执政者的执行标准。

这就要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盛的程度要超过仁宗时代。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