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八百七十三章 河湟(六)

八百七十三章 河湟(六)(第2 / 5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王安石还有机会的,对王安石变法,史书多写富弼是反对者,其实是不对的,富弼不是反对,而是反对太急了,让王安石稳重一点。由是让王安石打压下去。这是挡在王安石前面的棵参天大树,可以为王安石赵顼。可以为改革遮风蔽雨。富弼一去,所有温和派一起失望,王安石只能用“小人”了。

而这一切,现在与自己有着莫大的关连,章惇非是王安石提拨上来的,是自己一手亲自提拨上去的,再看司马光、王安石、大小苏、吕公著、范纯仁,皆是自己的学生。

现在章惇又将张商英弄上来,这一大伙儿,想想就头痛了。

俺没有免役保甲市易,看看这一回张商英说什么。还真说了,张商英一来到朝堂,就上疏说隐田之事,朝廷大肆清查隐田,规模与祖宗相当也,cāo之甚急,民得益怨也多,当徐而图之。

一下子说到问题的重心。

郑朗又是一笑,这乃是一个猛人,郑朗十分欣赏的,那怕他就是一个小人。章惇很快骑马南下,不是去荆湖北路,而是去了四川,先来到南川县,峡州蛮包括的就是四川东南部、chóng qìng与湖北西部的广大地区,对此章惇也不熟悉,因此要找一名熟悉,有能力的官员进行指导,孙构!前面章惇到了南川,后面就象朝廷推荐一人,张商英。

据说章惇南下后,因为才情,气高绝顶,狎侮郡县,吏无敢与共语,南川知县张商英负气倜偿,豪礼一世,著道士服,与章惇从容落落,侃侃而谈,章惇大奇,以为能人,延为上宾,又随着推荐给了朝廷,乃是一个大才,放在我身边用都委屈了,朝廷得大用。

看到这个名字,郑朗有些苦笑。

确实是一个大才,哲宗亲政后,第一个召回的就是张商英,张商英对付的第一个人就是苏东坡。但他一个人还不行,资望太浅了,随着另一人回来,章惇,范纯仁、吕大防等人一听章惇回来,一个个吓得写辞呈,然后率全体群臣象哈巴狗一样,跑到城门迎接。绍圣清算开始,苏东坡子瞻,去岭南儋州,苏辙子由,没有由州,但有一个田字,去雷州,刘挚字莘老,去新州,传说刘安世一生命好,那么再往南去,昭州,罩死你这个命好的。还有吕大防、梁焘等等。

而这一切的一切,却是由司马光开始的。

这个民指两种民,前者为普通百姓,后者为豪强。

原来史上宋朝耕地面积在户册上只有两亿来亩,抛去官田与免税田,真正交纳两税的不足两亿亩,却要完成四千余万的两税,再加上各种杂税与附加税,一亩地相当于要交五斗粮。原来产量只有两石多一点儿。五斗粮交上去,还能余下什么?

现在产量增加,渐渐超出两石半,大肆清查隐田,使户册耕地面积达到六亿四千多万亩,张商英说与祖宗相当,就是指宋真宗时的五亿两千五百万亩,虽增加了一亿两千万亩,然而这些年南方与江东圩开发,农田水利法带来的耕地,几乎也达到一亿两千万亩,因此与祖宗相当。并未高出,仅是持平。但其进步意义非同小可。两税今年很高,整整达到五千四百万,然而完税的却是六亿多亩耕地,抛去官田与隐田,当然豪强的田查出来,多半不指望他们分摊附加税,但两税必须交纳的,等于是四亿亩分摊,再加上附加税,老百姓一亩地平均起来,完税仅需不足三斗。但从今年冬末蝗灾过后,每年都在徐降,大旱过后,朝廷两税也没有增加多少,渐渐仅维持在四千五百万,实际最后百姓亩摊税务只有两斗多一点。从这时,理论上的十交一已经达到。老百姓生活负担轻松了一半。若是一个拥有四十亩耕地的四等户人家,原来勉强维持温饱,现在能积余十几石粮食,就能实现真正温饱了。

老百姓开心了,可是豪强一直不开心,就是不交附加税,两税要交的,若是拥有几千亩的耕地,往往一年损失几百石粮食。无论朝廷做多大的谦让,天下仍然因为这次大清查,而汹涌澎湃。大肆清查隐田所带来的争议声,不亚于史上王安石青苗法,若没有诸监诱惑,此时郑朗仅是因为清查隐田,就开始众叛亲离。

郑朗做得太狠也太急了。

不顾一切疯狂地将所有新法推翻,不顾一切将占领的西夏城池一一交还,不顾一切的打压,甚至让蔡确生生病死在岭南也不赦。

其实自这时起,党争已经很疯狂了,高滔滔盼望儿子赵顼早死早投胎,小赵煦盼望着亲nǎinǎi早点见冤罗王,甚至高滔滔坐视大臣抹黑儿子,赵煦坐视大臣抹黑nǎinǎi。

但抛开这一切之外,章惇与张商英这两人,那一个不是栋梁之材?

而且才开始也非是这样的,张商英到了朝堂,第一件事就是上疏,说:陛下即位以来,更张改造者数十百事,其最大者三事:一曰免役,二曰保甲,三曰市易。三者,得其人。缓而讲之。则为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害。愿陛下与大臣安静休息,择人而行之。苟一事未已,一事复兴。虽使裨谌适野而谋,墨翟持筹而算,终莫见其成也。

直接就说出王安石变法最关健的两条,一是没有得人。二是未得人,反而兴之急,因此有诸多争议,许多改革未得利反为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