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从信仰到情怀(第2 / 3页)
也有人说,信仰有层次之分,从最低层信仰到最高层信仰依次如下:
“丛林法则“的信仰。
这是思维仍处在动物层面上的一种信仰,很原始但也很有市场啊——“胜者王侯败者寇“、“无毒不丈夫“、“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等就是这种信仰的代表。
“有钱便是爷,有奶便是娘“的信仰。
这可以说是浑人、俗人的信仰,目光聚焦的永远是眼前和当下的利益,只要诱惑足够大,政`府`官`员可以贪污渎职,警`察`可以庇护罪`犯,知识分子可以颠倒是非,`处`女可以“赴汤蹈火“,恩爱夫妻可以反目,手足可以相残。
鲁迅不是全盘否认孔孟,他否认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思维方式,不是否认一两个人。
鲁迅是希望喝醒国人,不是只想着要打击传统文化,更不是想着要打倒孔孟,来出风头。
他无疑是个斗士。
其实,说实话。时代在发展,今人如果一直用古人的“圣人”观点来治世而不加变通那就是愚蠢的。
圣人,他不是神,他了解的只是他所处时代的那个世界,然而他不可以了解当今世界的形势。那么,再以他的思想不加变通来利用在如今的世道合适吗,肯定不合适啊。
这可就相当之堕落了,比之第一条信仰还要自私得多。
“贫贱不移,富贵不淫“信仰。
这种信仰者看重的是人格和尊严,注重名声——“不吃嗟来之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己所不欲,不施于人“等都是其代表。
“忠孝“信仰。
现在看来,鲁迅的言论是有些激进,但那时就需要这种激进才能唤醒“沉睡的国人”。他认为孔子不过是《道德经》作者——老子的学生而已,远没有想象中的伟大。
孔子的学说放在今天,其实已经上不了台面的,更何况他的一代又一代徒子徒孙呢?
叶超认为,他的学说,目前来说,只适合当成一种经典来研究。
真正的信仰决不是来源于有字书本,而必然是来源于对无字天书——宇宙本源的探索。对于一个勇于探索真理的人而言,书本上的一切都是虚虚实实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实践出真知,信仰在于真理,真理在于对世界的最新认识。信仰来源于我们对这个唯一世界的领悟,信仰的好坏源于我们对世界真理领悟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