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大唐春 > 第六章 议论纷纷(下)

第六章 议论纷纷(下)(第1 / 4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但最关键的问题是,只需要官督一下,只要给钱,民就能运了吗?

众所周知,商人的鼻子是最灵敏的,只要发现利润,只要感觉有利可图,那么他们就会立刻一拥而上。但是,长安缺粮已经几十年了,粮价居高不下也已经几十年了,全国的商人们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可时至今曰,长安依旧缺粮,长安的粮价依旧居高不下。

为何?

答案只有一个,运粮至长安的代价,实在太高!

早在当初与裴耀卿一番探讨之后,李曦就已经明白,导致长安粮价居高不下的,不是方法问题,也不是价格问题,而是道路问题。

李曦一连抛出三个问题,而且是一个比一个更加犀利,顿时就让杨慎馀感觉有些难以招架。因为李曦这三个问题,几乎是直接就砸在了他这份漕运计划最大的漏洞上。

官督民运,自然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在李林甫刚刚提到长安粮食问题的时候,这也是李曦下意识之间第一个想到的办法,但是,这个办法固然有着见效快、投入小等等优点,他的致命缺点,却也是根本就遮掩不住的。

既然是官督民运,那么其实说白了,就是政斧出面调控市场,利用市场的差价杠杆,促使民间的商人们为了赚取差价而自发的运粮至长安。

一直到几百年之后的明清时代,还有着商人们运粮至边关以换取盐引的办法,并且应用了极长的时间,而这,其实也是一种发展了的官督民运。

但是问题随之而来,民间的商人们肯运粮,毫无疑问是为利润,所以,要想让他们千辛万苦的把粮食运到长安来,那就必须在他们要付出的成本之外,还要许以较高的利润。那么,只有两个办法,第一,政斧高价收购,第二,继续让长安的粮价保持在一个相对非常高的价位上,甚至于……要比现在还高!

抛开扬州至洛阳这么长一段水运不说,单单只是在三门峡这个地方,陆路运输的话运费几乎等于粮价,而如果是水路,三门之险天下闻名,根本就不利于大规模运输,每年都要有许多船只在这里出事,损失的船只和粮食还是小事,每年都死那么多人……这是江淮转运使司衙门所绝对不能接受的。

无论是民运还是官运,这个瓶颈不解决,谁运都得死人,谁运都无法最终解决问题。

从表面上来看,杨慎馀这份计划十分的让人眼亮,但是如果仔细一计较就会发现,他的办法,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已,根本无法解决根本的问题。

所以,李曦的问题一出口,杨慎馀顿时就感觉无法招架。

支支吾吾了好大一会子,杨慎馀毕竟已经是五十多岁年近六十了,一来心境沉稳,二来人生阅历也是丰富之极,所以他很快就调整了一下,稳定了自己的心神。

这两个办法,无论是采用哪一条,都会必然的导致一个结果——商人要赚到钱,长安的粮价继续居高不下。

一旦政斧出的价钱让商人们感觉无利可图,或者是长安的粮价让他们感觉到无利可图,那么,除非政斧继续大量的往里头贴钱,否则民运将立刻断绝。

但是,让大唐政斧持续的往里面贴钱,一年两年的没问题,时间一长,必将发展成为朝廷财政的一个大包袱,便如人体血管的一个大肿瘤一般,如果大唐一直这么富庶太平下去,或许还不显眼,可要是一旦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变动,大唐政斧的财政吃紧了,那么,这个肿瘤将会立刻爆发,将一举阻断大唐燕京的粮食供给。

而就历朝历代的情况来看,意外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若单只是这些情况,其实还不算太严重,毕竟只要调控得当,政斧完全可以借用市场的杠杆灵活调整,使得至少在几十年内,长安城不需要为粮食发愁。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