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千载难逢的机会(第1 / 2页)
去中央党校学习的话,那意味着自己要离开银州,方志诚顿时心绪复杂,他琢磨片刻,轻声叹道:“老板,我能否拒绝这次机会?”
如果想当一名心腹秘书,与老版保持思想层次的一致性,这也是关键点。若是老板跟你聊天时,你驴头不对马嘴,难免会扫兴,久而久之,老板也就不愿意与你过多沟通。
方志诚自然知道宋文迪此话的言外之意,苦笑道:“老板,理论虽然重要,但必须联系实际,那才能事半功倍,我刚从大学出来一年,又回笼再读书,怕读书读傻了,成书呆子了。”
方志诚之所以论不过宋文迪,关键在于,宋文迪对纵横术的研究太深,随便一个事例,都能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名言来解释,方志诚看清代史虽说也有研究,还无法做到引经据典的地步。
去进修学习虽说可以为方志诚提升资历,但方志诚在潜意识中认为,还是留在宋文迪身边,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毕竟他现在已经取得宋文迪的信任,再过个两三年,不出意外,便能成为正科级干部,五年之后,便能下派到县区当个副处级干部,这种踏实的感觉,令方志诚更感到心安。
清代史中,值得研究的是心术,比较著名的是《帝王起居注》,君臣、臣臣之间的斗争,大多数时候,都隐藏得很深,讲究袖里乾坤,不露声色。平衡之道,在清代中,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如今的政治斗争大都衍生于此。
宋文迪泯了一口茶汤,道:“其实让你进修深造,并非我的意见。你在市委党校培训班的结业论文,影响力超过了预计,甚至摆上了中央党校副校长项明艺的案头。项校长批示,认为你这样具备深厚理论功底的年轻干部,应该重点培养才行。”
宋文迪是一个十分睿智的官员,也因为这些原因,方志诚才会对他格外忠诚。宋文迪极有才学,更是练得一手好字,但在外向来低调,经常出去调研时,有人求宋文迪的赐墨宝,都被他婉言谢绝。
宋文迪无奈地摇头苦笑道:“权力的可怕之处便在于此。有了权力,人不少私心都会转化成为欲望。那个县委书记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作家,凭借并非真材实料,而是利用手中权力,才能够给辖区内各基层施加压力,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权力腐败啊。”
宋文迪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他只是一个官员,不是书法家,不是史学家,也不是作家,对于他而言,能否实现人生价值,在于如何提升执政区的经济水平及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方志诚点头笑道:“现在不少领导都喜欢写书呢,前段时间不是传出一个县委书记,写了一本党史心得理论,然后热销数万本吗?”
宋文迪盯着方志诚看了一眼,突然问道:“小方,让你再出去学习一段时间如何?”
宋文迪研究先秦史说时间比较久,而方志诚大学时代读的书,大多以清代史为主,两人讨论起来,一新一旧,气氛也就异常热烈,不过方志诚终究在见识上与宋文迪还是有差距,还是没有论得过宋文迪。
方志诚微微错愕,他显然没想到自己那篇论文,在领导们的眼中,地位竟然这么高。
政治斗争,春秋战国时代是尤其精彩的,属于华夏文明百花齐放的时期,经常能看到纵横家大放异彩。虽说不少纵横术还很粗糙,但若是悉心研究,华夏后续数千年的斗争,几乎都源于此处。简单的一句话,令君王折腰,看似不可思议,但若是深究其中的内涵,还是能令人触类旁通。
宋文迪继续说道:“当然,这也是思源书记为你积极争取的,如果没有他的推荐,项校长也不会能看到那篇论文。小方,这次对你而言,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如果进入中央党校学习,那便意味着你成为国家层级的储备干部,平台变高,以后晋升的速度及未来的潜力,将不可预估。”
宋文迪比较喜欢春秋战国时代的史书,对那个时代的兵家名著尤为喜欢,国与国之间,皇帝和丞相之间,皇帝与将帅之间,丞相与将帅之间,各种斗争,错综复杂。
宋文迪摆了摆手,低声笑道:“这马屁拍得不到位。术业有专攻,我能当个好官,但不代表能成为一名好的作家。”
“啊?老板,我可刚回来没多久啊。”方志诚很意外,因为离上次党校培训结束,不过在两三个月,宋文迪怎么会想到又让自己出去学习?
方志诚嘴角浮出微笑,低声道:“我只是随便看了玩玩而已。不像老板,若是写书的话,比起那些专家怕是要有造诣多了。”
宋文迪摇了摇头,微微一笑道:“从我自身工作的角度来看,希望你能在我身边,但从你的前程来考虑,还是要给你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才能够让你在未来大展身手。”
不过宋文迪对方志诚深厚的历史素养另眼相看,毕竟现在的年轻人,能够静下心读书的已然很少,他淡淡地笑道:“小方,没想到你对纵横术也有这么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