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城市之精神灵魂(第2 / 2页)
智慧城市的概念解释得有些复杂,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完全融入到城市的肌体中,赋予城市生命和智慧。
随后,沈寒春制定了著名的“蚂蚁群经济效应”策略,在淮南省加大对私营企业的扶持,重点挖掘小微企业的潜力,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为国际上已经有城市在推动这一理念,在未来这将成为城市发展的趋势。若是把交通、产业结构等内容比作骨骼、血肉,那么智慧城市则是精神和灵魂。
宋文迪微笑道:“这对于你而言,并非什么坏事,前几日我与他通过电话,他对你还是很欣赏,能入他法眼的人可并不多。对了,有关智慧城市的方案,你写好后先给他过目,让他给你一点建议。”
城市规划,更多地是围绕交通、产业结构、公共设施方面来入手,但方志诚却意识到了智慧城市的重要性。
早在八十年代末期,电话刚刚普及,谁能想象到,现在老百姓每个人都能抱着精致的手机满大街跑?现在科技已经武装了老百姓,下一步应该让科技来武装政府。
宋文迪面色变得严肃而凝重,道:“这也是魏省长的聪明之处。你设身处地地想想,如果换做你是沈寒春,原本已经被宣判死刑的政治生涯,突然又遇到了曙光,那么你对那个给你施以援手之人,会存有什么样的想法。”
方志诚之所以认定智慧城市计划大有可为,同时是政府未来改变的趋势,主要源自于这么几点,第一,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证明了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强大,它有点无孔不入,会彻底颠覆人类的生活习惯;第二,电子商务发展成熟,会带动电子政务的发展,现在很多市政部门已经开辟自己的网站,作为展示自己日常工作的窗口,这些网站就是智慧城市的初始状态;第三,在高技术产业处待了一段时间,方志诚深刻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只要人类能够想象得到的世界,随着科技的进步,都能将一步步地转化为现实。现在先进的终端设备有很多,以智能手机为例,已经拥有几十年前大型电脑的计算能力。
方志诚轻叹道:“士为知己者死。”
简单来解释,智慧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机器人,政府的管理者,也就是机器人的操作者,位于中枢可以知道机器人的运营情况,只需在中枢发出指令,就可以让这座城市按照自己的想法,作出正确的动作。
宋文迪已经将方志诚看作弟子来培养,虽说在仕途之路上,谁也不能轻信,但此刻方志诚还是很清晰地知道,宋文迪对自己是善意。在宋文迪的升迁之路上,方志诚出了很多死力,这不仅仅是因为方志诚对宋文迪忠诚,而是他知道,自己必须要攀上大树,大树底下好乘凉。
2010年智慧城市还只是一个概念,在华夏几乎所有的政府还没有意识到在这一块拓展领域。
宋文迪足够强大,可以为自己挡去许多风雨。而且,现在宋文迪的心态也变化了,方志诚身后苏家隐现,让宋文迪意识到对自己而言,未来前程又多了个选择。若是李思源总理一日不得势,宋文迪也可以另投派系。
咖啡厅的环境不错,灯光隐约,里面的客人也很有涵养,低声交谈,绝对不会打扰到邻桌,在这样的氛围中,方志诚将“智慧城市”的想法给宋文迪和赵清雅两人解释清楚,方志诚感觉现在自己更像是在给两人洗脑,用新鲜的理念改造两人思路。
因此两人之间的关系很牢固,甚至可以用牢不可破来形容。这既是因为有多年来并肩而行的情感,也有现实利益的交织,一两句话已说不明白。
沈寒春在绝境中遇到了伯乐魏群,他重新受到启用之后,肯定对魏群十分忠诚,另外,沈寒春对李思源肯定也充满了失望,李系阵营对他而言,根本没有任何情感,所以转投魏群,他不存在丝毫内心挣扎。
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政府部门得到的数据就更加精准,同时参照大数据处理得出的结论,政府部门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将更能够做到有得放矢。
宋文迪点了点头,道:“沈寒春虽然出自于李系,但被李系冷落多年,魏省长很了解他,只要自己重用沈寒春,他一定会尽心尽力帮助自己。另外,沈寒春经过这几年的蛰伏,心态已经不同以往,肯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宝剑锋从磨砺出,利剑一旦出鞘,势必引世人皆惊叹。”
有这么一种可能,在未来城市的每个角落都会安放上采集数据的传感器,比如监控器,然后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数据集中到处理器上。大量的数据汇聚在一起,存储于云服务器,然后再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计算得出准确的结果。
宋文迪对沈寒春的评价很高,主要沈寒春的确是他们这一辈,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淮南省能够有现在的局面,沈寒春是主要的设计者及执行人。早在九十年代初期,浙源省和淮南省并驾齐驱,但渐渐地浙源省超过了淮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