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太子军(第1 / 2页)
军事武器的快速升级,也导致了军事战术的快速变化。齐军最大的变化不是挖防御工事,由地表延伸到地下,而是他们正在研究一种散兵冲锋战术,实际上,这种散兵冲锋战术在赵国已经发展起来,但他们的作战对手是游牧部落,所以,步兵战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而齐军则处于进攻一方,在进攻的时候他们发现,只有将士兵散开在一定的区域内才能有效的避免这种大规模屠杀现象发生,齐军就被机枪屠杀过。这对齐军来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现在还不是开打的时候,齐军谨慎的布置他们的防御阵地。周围几个重要的制高点,交通要道都被齐军控制,而燕军却依然无所事事。
制高点的战壕正在挖掘中,铁丝网已经初步架设起来,骑兵,步兵特充分的考虑从这里过的代价。齐军不断的把机枪,大炮推上制高点,或者是就近布置在燕军必经之路上。一切都在紧张的布置当中。
齐军的小心是一支军队作战素质的体现,如果贸然发动进攻,反而对齐军并不是有利,即便是发动进攻。也无法全面歼灭对手的有生力量。过早的发动进攻只会形成击溃战,那样的话,就会让齐军穷追不舍,军队快速前进未必是一件好事。比如他们的后勤补给就无法承受。
穿越到大秦的武器大亨
齐军积极的加紧备战,尽管齐军的士兵有些疲惫,但是他们仍然有很大的斗志进行战斗。也就是说他们在战斗意志方面远远超过燕军这支主力大军。
“把机枪布置到那边去,那边有可能会出现大规模的冲锋。记住,用茅草给我遮盖好。”一名齐军老兵指挥一个机枪小队把机枪推到预设的机枪掩体那里。
齐军缴获了大量燕军丢弃的转轮机枪,这种机枪对秦军来说就是老式机枪,首先,他的射速受到人力的限制,不可能达到自动化,同时人力也是该枪最大的缺点。这款机枪的射速是有很大限制的。比如,人力是不可控制的,在战场环境下,转轮机枪一开始能够保持很高的射击速度,这是因为人一开始还处于理性状态,能够自我控制枪管转动速度,但随着血腥的升级,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快速的下降。导致机枪转速快速的上升。而这款机枪的毛病就在这里。快速的转动机枪让这款手动转轮机枪不能承受过热的枪管,枪管的发热直接导致枪弹的引爆。这是所有枪支都通用的一个缺陷。
秦军在使用这种枪械的时候,通常会配备两名射手,一名射手需要有意的在一旁控制射速,以便让机枪能够保持持续火力。
同时,部队有可能遭遇对方有生力量的快速反击,那个时候,军队想停都无法停下来。而且很容易被对手包围被歼灭掉有生力量。
而齐军这个时候停下来,可以说很巧妙的将军队快速前进减慢。不仅如此,齐军可以借助有效的防御工事,达到了全部歼灭对手有生力量的目的。
而燕军则没有这样的配置,他们通常无视机枪的射速这个隐患问题,早期中期的防御阶段。面对齐军的突击作战,机枪手往往不顾一切的疯狂摇动机枪把手。这样做的后果是,一些机枪掩体莫名其妙的就哑火。原因是他们的机枪炸膛了。不仅燕军有一定的伤亡,就连反突击作战中机枪的封锁效果也土崩瓦解。
现在,这款机枪到了齐军手中。齐军自然知道机枪的巨大作用,特别是面对集团冲锋的时候。机枪的巨大杀伤力是非常惊人的。
但齐军不知道机枪还有这样的安全隐患,毕竟他们没有长期使用发现这个问题。但他们知道如何使用机枪。比如,较为宽阔的地域内,齐军通常会把机枪有意的遮蔽在视角宽阔的位置,这个位置视角良好,如果可能,机枪会布置在冲锋必须经过的制高点上,在这个位置,机枪可以最大的发挥它的杀人作用。
齐军还从燕军那里,不,可以说从秦军那里学到了一样特别关键的作用。那就是火力交叉。秦军在对付野蛮的少数游牧部落的时候,经常会把一些机枪阵地,或者是火炮以两个,或者是三个一组布置在交通要道上,一组内,机枪相互掩护,同时。一组内的机枪充分的发挥他们的火力优势,相互交叉射击,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杀人重叠区域,在火力重叠区域内,敌人将要受到机枪两倍的射杀密度。秦军也正是惯用此种布置方法才让野蛮的游牧民族损失惨重。
但现在,这种战术用到了燕军身上。战争是一个相互学习借鉴的地方。秦军有好的地方,齐军照样接受。比如,火力布置到制高点上,同时,制高点的重要性被齐军充分的认识到。在火器时代,制高点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有的时候,为了控制制高点,可以大规模的爆发一场特别的大的战役。比如历史上最著名的三皇战役,就是围绕制高点展开。拿破仑就是以制高点作为诱饵采用中央突破战术达成了战役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