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机会很大(第3 / 4页)
章惇越琢磨心里越没底,最后只强强作镇定道:“那还有诗赋呢?”
他那老侄子章衡点头,“没错,只差诗赋了。”
今人所说的《春秋》其实不是《春秋》原本,而是左丘明所箸的注解,也就是《左氏春秋》
可是,给《春秋》写过注解的,可不只一个左丘明......
公羊高写过《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箸有《春秋谷梁传》,还有《春秋邹氏传》、《春秋夹氏传》等等几十个版本。
也就是说,你要把《春秋》吃透,必须把这些后人注解全学明白了。
经义考的就是这个,它不会从《春秋》里截一句话,让你答出处和注解,这不是简单,而是白送分。
......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这句话不是夸大,更不是形容国学精妙,是实实在在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别说唐奕这个现磨刀的二半调子,曾巩这种学了十几二十年的儒生,就算是欧阳修这种大儒,晏殊、范仲淹这种读了一辈子书的老儒,也不敢说把儒家的学问“看”全了。
注意,是“看全”,更别说背全。
实际考的时候,是从那些衍生的典籍之中找一句。
可能是《春秋左传》,祝贺你,大伙儿都看过,只要不是来混脸儿熟的都能答上。
但要是从《夹氏传》里挑一句呢?有的人连《夹氏春秋》看都没看过,怎么答?
所以,这个经义考试,看阅读量,同时也有运气成份在里面。
唐奕虽然不如曾巩他们看的书多。但是,只要不是太生僻,他应该和他们差不了什么。
因为在古代,一个学儒的不是把孔孟的东西学全了,你就算出师了,他们学的是上千年文人智士积累下来的经验、学问。
除了儒家大经,还有数不清的注解、套注解、批解、论调。
你不看全、背全,就没法吸取前人经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学问,进而用你的学问去为难后来人。
正是这种一代学一代、解一代、传一代的方式,让儒学从最开始的孔圣,传到孟圣,再传到更多的圣人先贤。
打个比方,《春秋》,孔子修订的春秋时期鲁国编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