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来闲唠叨了。(第2 / 4页)
推荐小说:
所以以后看历史文,别喷作者就会那几首词。真的是能用的太少了。
当然,喷我没事儿,自己都觉得自己挺坏的...苏小轼,我是会补偿你的....
....
接下来是加v群的问题,有人问怎么加,有什么条件。
这里说一下,只要全订就行,群号在简介,入群给管理全订截图。之后就什么都不用了,没有定期审核什么的,也没有涨条件那一说。只要全订,之后订不订都全凭良心。
中秋节我抄个《满江红》不合适,同样作者抄个九成九的人都没听过的词,你们也得认可才行吧?
所以抄词的同时,词要合境、意要达心。还要有极高的辨识度,减少因注解旁白出戏的可能。这很重要。
那么什么样的词让人一听就知道是干什么用的,谁写的,表达什么意思呢?
也就只有那么几首了吧?
“明月几时有”写中秋的,《满江红》爱国的,“人生若只如初见”骚包耍帅的。
昨天被踢出来的那个,不作评论。兄弟自己琢磨琢磨为什么,管理也不用再多废话,再说什么煽动性的东西,禁言、删贴。也不用问我。这点事儿都没个底气,瞻前顾后,你配做唐子浩的管理吗?
...
下一个问题...
章节中的感言。求票、求赏。
有的人说凑字数骗钱...
这就是名词名句的辨识度,不用作者再破坏整体文章的连贯性去特别交代诗词背景、意境的现成货。
就比如刚用过的《听颖师弹琴》,你们回头再看苍山用了多少笔墨去说明这首诗的成因和意境?还要刻意去渲染气氛?
可即使渲染了那么多,苏子瞻最后把《听颖师弹琴》改成宋词,似乎你们的反响也不是很大吧?甚至没当回事儿。
殊不知,苏轼改那首词从技术层面和美感上都比《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牛的多。
这就是它的天然缺失,知道的人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