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一章 履霜曲(第2 / 3页)
狄青当下让亲兵去拿出自己的那一只古筝,放在一张几案上,轻轻调试了几下琴弦。
狄青其实也只会弹奏这一首《履霜曲》,别的也不会弹,当然范公是会弹而不弹。狄青之所以喜欢这首琴曲,和范仲淹有很大的关系,也和自己的年轻时的坎坷有关系。世人都佩服他从一介配军厮杀出来,成为大军统帅。可是有谁去关系过他到底遇到过多少次在厮杀中面临死亡的危险,饶是他武艺高强,也曾无数次险象环生,其中的危险和困难又能与谁说?
却每每在硝烟散尽时,在汴京繁华的太平欢乐中,被众人厌弃他的沉重,他的盛世危言,他的不会享受生活。
或许从个人主义角度看,范仲淹真心是远不如,和他同时期的政敌夏竦那样,会享受人生,会带着自己的朋友享受人生,懂得以牙还牙和玩政治的。
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如若一个国家有更多范仲淹一样的官员,乃是国家之幸,而如若一个国家的官员,都是夏竦,那么,这也就该亡国了。
后世历史学家给了范公极高的评价,有宋朝三百年来品质德行无愧第一人之称。
范仲淹至正至纯、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履霜曲》为古乐府琴曲名,又名《履霜操》。《琴操》中记载:“《履霜操》,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伯奇无罪,为后母谗而见逐,乃集芰荷以为衣,采楟花以为食。晨朝履霜,自伤见放,於是援琴鼓之而作此操。曲终,投河而死。”
范仲淹喜欢这《履霜曲》大概和其年轻时的身世坎坷,和这伯奇有同病相怜之处有关。
范仲淹父亲早亡,随母改嫁。虽然继父待其不错,但是却在族内被人轻视。及至知道自己身世,决然离开继父家,独自在外求学。一箪食,一瓢饮,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更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他如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却不改其志的情怀。
及至高中进士,出人头第,想要认祖归宗,却遭族中百般阻挠。
范仲淹年轻时,可是说是历尽磨难。不过或许也正是这些磨难,令其玉汝于成,更加清楚百姓疾苦,也造就了其至纯正正的品格。
钟浩觉得范公喜欢这《履霜曲》,定然和其坎坷的身世很有关系。
关于这些事情,钟浩在心间一闪而过,当下钟浩回答狄青道:“小子未曾听过范公弹奏这《履霜曲》”
狄青微微一下笑道:“这《履霜曲》某倒是会弹奏一二,今日便让你听一下某弹奏的这《履霜曲》,权当缅怀一下范公吧”
“小子洗耳恭听”钟浩诚恳的道。
而其高中进士之后,范仲淹也并未像其他的其他那些科考名列前茅的进士一样,被朝廷大员榜下捉婿,重点培养。
于是范仲淹的人生,从最低层做起,凭着实打实的政绩,一步步由地方,走到中枢,从九品的芝麻官,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朝中宰执的位置。
后世人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大都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感叹:
他从未结党营私,相反,他怀有一颗超越当时寻常士大夫,以及和他一样的宰执名臣们的宽厚心胸,他是唯一真心实意,善待狄青的文官,他对仁宗皇帝上“百官图”,里面详尽勾勒叙述了,百官之间的利害关联,却不料因“朋党”弹劾牵连避嫌,被贬斥千里;
他无论升官贬官,每到一处,都有可以垂范丹青史笔的功绩,在他活着的岁月里,大宋每一次重大危机,不论黄河河患,还是宋夏战争一溃千里时,他都临危受命,成为中流砥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