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电影大师 > 第464章 小丑

第464章 小丑(第3 / 6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嘿,这里有个天使少女被奸杀分尸,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破碎,种种的美好全部烟消云散。

这故事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严肃,它和摇滚乐只有失败的关系。

叶惟觉得杰克逊真的自大了,他的想法就像他操纵着一群并不圆润的人物、或者说一群木偶进行故事,还亲自在舞台上方喊着:“好了,现在你们该伤心了。”、“好了,现在你们该笑了。”、“好了,现在你们该感动了。”然后观众一定就会跟着走,还感动得一塌糊涂。

lms的爷爷不算小丑,黑色幽默属于喜剧范畴;ss中贝瑟尼的青少年导师莎拉-希尔是个积极型的小丑导师,每次出场都会产生完全积极的温暖和欢笑。就算只是看着梅丽莎-麦卡西,都会被她逗笑。

外婆在tlb电影故事中应该设为什么类型的小丑?

在那天圆桌会议上,杰克逊和斯皮尔伯格都认为积极型更好。他们的意思是这个故事开场太伤了,一般悲剧的彻底痛苦发生在**或结局,tlb是在第一幕转折点,恐怕观众们承受不了那么久。

而且如果是消极小丑,也许影片完了,观众们都没有一种这群人物已经恢复过来、自己已经恢复过来的感觉。很可能会是更加伤心,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这个荒诞的小丑在故作坚强地安慰他们,而不是他们被一个坚强乐观的人自然地感染。

这就失去了信服力,导致银幕内外都没有恢复,第二幕就会越发显得漫长、沉闷、烦躁,第三幕让人打不起精神,就算不提前退场,观众们最终的评价都会是“难以忍受”。

为什么外婆必须存在?因为tlb这个悲剧必须要有一个小丑型的导师。

所谓的小丑,就是所产生的作用不同于悲剧主基调的人物,通常都充满了喜剧色彩,为故事带来欢笑、轻松等的其它气氛,从而缓和观众的神经,也对悲剧的气氛和主题进行反衬和启示。

以莎士比亚的悲剧来说,主要有两种小丑。

一种是《汉姆莱脱》中的墓地的两位掘墓人,在墓地这种地方,在进行掘墓这种事,汉姆莱脱和他们的交谈却句句幽默,但还是围绕着自杀、法律、宗教等严肃话题来展开。这让阴暗的故事多了些明快,也给汉姆莱脱之后看到骷髅而感慨人生无常、有了看淡生死的心理转折做了重要铺垫。

这里的两位小丑的作用是轻缓的,观众并不会得到完全的放松。

杰克逊还有个导演想法,使用一个蒙太奇表现外婆马里马哈的帮助沙蒙家振作,把她的欢乐、积极的力量全部给予观众,为蒙太奇配上一首轻摇滚就最好了。

不行!叶惟都不知道杰克逊究竟是想害他,还是脑子进了脂肪?外婆一定要是消极型的小丑!

这就像原著中外婆和苏茜谈初吻,她带去的并不是百分百的积极力量,她甚至谈起她和“麦格汉先生”的那个吻的美妙。实际上这里是个消极的耐人寻味的反衬:“明知这样不对,但感觉真的妙极了,最起码我很喜欢”的外婆活得好好的,“我怕我不够好”的苏茜14岁就死了。

苏茜太好了,她才会同情哈维先生孤僻,而被他骗进地洞。假如哈维先生想对14岁的外婆下手,只会得到一句:“我对你没有兴趣,老变态。”

艾丽斯-西伯德的文字是非常感性、敏锐、坦然的,敢于一路带着读者消极地走完恢复路。可是彼得-杰克逊,他似乎总害怕这太黑暗了、这太悲伤了、这太多了,所以我们要华丽的天堂、要积极小丑的外婆、要摇滚!狗屁。

而在《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里,在克莉奥佩特拉女王死之前,一个憨厚纯朴的乡下人带着一篮无花果一定要给女王陛下送礼,女王让卫士把小丑带进来后,就是一场彻底的欢笑场面。这个额头刻着“我是小丑”的人物产生的喜剧效果明显、强烈、毫无保留,让观众暂时抛开了整出悲剧,完全放松下来,接着克莉奥佩特拉的死亡也就显得不那么令人心碎。

这两种小丑,前者是消极型,后者是积极型,都对悲剧的气氛起到不同程度的喜剧调和,却没有伤害整个故事的悲伤。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同样是个小丑人物。

全世界的故事中所有这些小丑,总是会带来一种中立的视角,让观众暂时抽身出来旁观故事,这些小丑往往都会得到不同于主线悲剧结局的喜剧结局。因为他们的存在是一种安慰、补充和启发,使观众对故事有了创作者想要他们认识到的认识。

叶惟不是第一次处理小丑角色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