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招引门徒,开宗立派(第2 / 3页)
于宁今年才二十一岁,开始的时候,可以搞一点伤痕类的知青文学,抄袭张洁、张抗抗和王安忆等人的小说。以后呢,则可走前世国家作协主席铁凝的路。
铁凝出生在北京的书香门第,祖籍河北农村,和于宁在家庭、故乡、生活经历等方面比较切合。按照铁凝来打造将来的于宁,让赵海感到异常兴奋。
对于世上绝大多数人来说,要想走在时代的前列,先声夺人,出人头地,确实很困难。可对于知道国家大势的赵海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赵海分身无术,又想开宗立派,引领各时期的一个个文学潮流,那他就只能授课教徒弟了。
赵海联想到发表的《班主任》和已经投寄给《黄土文学》的那个短篇小说《伤痕》,决定先让张康和于宁试试水,跟风写出几篇类似的小说来,开创出伤痕文学这个流派。
赵海越想越激动,当即在饭桌上,对大家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张康和于宁听了赵海的计划,十分兴奋,连连说,只要有了好题材,有了好故事,他们就一定能写出可以发表的小说来。
看着张康和于宁,想到前世新时期刚刚开始后那些一举成名的青年作家们,赵海不由地生出授徒传艺的想法。
张康和于宁,都是大城市的人,张康出生在首都华京市的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于宁出生在华国第三大城市、距离华京市只有数百公里的天渡市,她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
张康高中毕业后,下乡到华国北部地区的北原省,在那里住了八年。然后,回到华京市当了几年街道工厂的小组长,又在教育部办公室工作了五年。
伤痕文学,在前世新时期文学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十年特殊时期,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中的遭遇。
就内容来说,《班主任》这个短篇小说,与后来大批的伤痕文学小说有所不同。但是,因为它率先表现了那个特殊时期的一些东西,所以,它成了伤痕文学的开山之作。
于宁高中毕业后,在天渡市郊区农村下乡劳动了三年,后来,被推荐上了华京大学。
根据张康和于宁两人的实际情况,赵海认为,先将他们打造成著名的知青作家,是有百分百把握的。
张康可以借助前世知青作家的代表**、梁晓声、张承志、史铁生、陈建功等人写的那些小说来打造。
尤其是梁晓声和张承志两人,特别适合张康。他们两人都曾在前世中国寒冷的北部地区下过乡,创作出了一批水平较高的北大荒知青小说。
针对于宁,赵海可以把张洁、张抗抗、王安忆、铁凝等人的作品汇集起来,进行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