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政务改革(第2 / 3页)
有销售人才,有技术人才,有官方的支持,有庞大的土地和人口为市场,华夏商会的再次崛起,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的华夏,农民是主体,是人口基数最庞大的人群。想要繁荣市场,就要让农民富裕起来。秦峰减地租,一方面让农民可以温饱,一方面也让农民能够富裕。
初看秦峰减租后,钱粮收入少了。但百姓手中的余粮,就能够以商品的形势,进入经济流通环节。整个商业调动起来后,秦峰的税收必定是暴涨。用钱购买农民的粮食,富裕农民。加速经济流通,经济农业繁荣,秦峰的钱粮收入反而会更多。
农民是根基,想要在农业大国发展经济,首先就要富裕农民。秦峰富裕农民的根基,就是均田制,即官方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豪强士族的农民摆脱豪强的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主义中央集权。
秦家的夫人们,多么希望这一刻,能够直达永恒。
……
冬闲。
结束战事的秦峰,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整顿政务了。有一个稳定的地方,稳定的后方,他才能够在争霸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战乱后的地方上,百废待兴。为了激发战后百姓重建生产的积极性。秦峰开始实施均田制,并普降地租为三成。而其他诸侯地方的地租普遍是五成,更多的没有地的农民,只有地主施舍的一口不至于饿死的饭。
地方上的豪强士族无法控制人口,秦峰的权利当然就会增强。
士族这一阶层,从光武中兴的时候发展起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地方土皇帝一般的存在,掌握了大量人口。这与统治者背道相驰,是任何统治者不愿看到的。
但从光武帝开始,士族尾大不掉。
秦峰绝不会继承汉室身上的吸血虫,他的均田制一定会极大削弱士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秦峰为了进一步削弱士族的力量,他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又实施农村合作社制度。合作社制度可以让农民们团结起来,一方面防止基层的政府工作不到位,另一方面,团结起来就不怕士族明里暗里打压了。
均田制后,秦峰另一项重要的法令,就是消除从光武帝就开始的士族特权。也就是说,士族也要交税。士族占据庞大的土地,却是不交税。士族阶层的收入,几乎是和朝廷五五开。也就是士族和朝廷,平分了天下的财富。
而秦峰这边只有三成地租,耕者有其田,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暴涨。只是这一项制度,就为秦峰迎来了基层的所有支持。
华夏古代一直是农业大国,但秦峰并不会因此停下发展建设工商业。反而要更加给与商业政策上的支持,从而繁荣经济。
秦峰如今不只是只有一郡之地,而是有一州半的领土。他诏令周山,重启华夏商会。希望华夏商会为主导,带领治下工商业大发展。
诸侯讨董之前,秦峰就关闭了天下各地的华夏商会。在周山现在看来,主公当初的决策是多么的英明。诸侯为了获得钱粮,大肆收缴商人的物资和财富,各地的商业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而由于华夏商会撤的及时,没有任何损失。若是稍晚一些,必定是被重点收缴打击的对象。
华夏商会底子雄厚,虽然诸侯讨董之前,秦峰就关闭了商会。但商会的销售人才、技术人才、物资全带了出来。天下大乱,这些人很愿意追随秦峰。虽然跟着秦峰搬了家,但忠诚度反而更加提升了一个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