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血路救赎 > 第二百一十五章 领袖的鼓舞,倒孙后果

第二百一十五章 领袖的鼓舞,倒孙后果(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会议的主题并不是一下子便涉及的,宋复华首先是从战略的角度来阐述根据地的作用,以及革命的大致阶段。同时,也解释了为何革命军不是长驱直入,而是持稳发展的思路和意义。

眼下的形势虽然很好。但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大。

从人力上看,无论是军事人才,还是政治、经济、社会事务上的人才,都是缺乏的,更没有什么实践的经验。想要治理好一地,甚至一个国家,就必须耐下心来,培养、积蓄各种人才,信得过的人才。

从财政上看,复兴会现在已经是支撑的极限,没有一举而使革命成功的物质基础,盲目行动只能是后继乏力,招致失败。

再从全国的形势来看,清廷预备立宪确实使很多国人认为不一定非要暴力革命才能使国家走向富强。在满清失却人心之前,革命也缺乏足够的社会基础。

“现在,我,宋复华,将与你们并肩作战,将举着属于我们的大旗冲在最前方!哪怕是战死,我也会微笑而逝!我会见到那些曾为华夏流血牺牲的祖先们,我可以昂着头颅走到他们跟前,我可以骄傲地对他们说:我,你的子孙,没有给你丢脸,我为伟大的中国的复兴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是的,我们将为建立一个新的、公平的政府而战!我们为人人平等而战!为那些奴役我们的人滚出中国的土地而战!为我们的尊严而战!为我们的理想而战!为解放这个国家而战!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骄傲地宣传:我们是从来不屈服的中国人而战!”

会议之前的陈述、感谢,是演讲吗,应该是。但宋复华所说的,和他内心高度统一,是在释放他的思想的感情,一点也不显得做作,没有丝毫的虚假,更真实更让人情绪高涨。

有道是: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历史上许多政治人物都是靠演讲来成就自己的事业的。宋复华不是最优秀的。但他确实是位在舞台上激情四射、光芒万丈的一流演讲家。

而这番激昂的话语不仅使眼前的人们热血沸腾、激动难抑,更将通过电波,传到四面八方,在报纸媒体上登载,鼓舞起无数不甘为奴的国人,号召起无数奋起而战的勇士。

综合分析之下,静心发展、等待时机、厚积薄发才是最佳的选择。从中国讲到外国,也让与会人员充分了解本国与列强国家的差距,清醒地认识到革命的道路是任重而道远,革命更是复杂的综合性工作,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至于革命军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宋复华认真听取了在座人员的分析和建议,并没有马上做出决定。而且,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其他政务上,重大事情的处理连宋复华也不能够擅专。

铁血人生多悲壮!而有多少在原来历史上悲壮多于铁血的志士仁人。现在却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谱写着不一样的壮丽人生。

“初涉革命,往往以为推翻满清便是胜利,便能使国家富强,民族崛起。可我现在却是心怀惴惴,忐忑不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四万万同胞,我们扪心自问,有没有这个能力把国家治理好。使民众安乐幸福……”

“痛骂是容易的,立志推翻腐朽清廷也是正确的,但换成我们来执政,我们是否就一定做得比满清好?有这样的决心和信心,自然应该,但我们又有什么资本,要实行怎样的政策,才能来保持信心呢……”

“革命既是破坏。也是建设。而破坏容易,建设却是千难万难。而对于建设。我们是缺乏经验,缺乏人才的,这一点我们得承认,必须得承认……”

“这是本会搜集的本国和各国的资料,大家仔细看一下,对比一下数据。便能看出差距有多大。这么大的差距是只推翻清廷便能追赶上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