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阳春三月遇故人(第3 / 3页)
林氏知道慕扶疏喜欢一个人睡,所以老林氏和入画搬进了书房,书房搬到了前院耳房,地方大,也没有很拥挤。慕扶疏打算过段时间再盖几间屋子,反正地方大着呢。周围两百亩可都被买下来了,虽然宅基地要麻烦一些,到时候多花些钱也就是。
于涛和两个儿子以前做过木匠,农活也能干。于氏绣活好,做的衣服鞋子都很精致。两个小姑娘也是很小就跟着学绣花的。
孟家父子倒是种田好把式,最小的孟陶都会摸鱼呢!虽然到了蜀地语言有些不通,大体还是能听懂的。说起来杨翁和三郎会说些雅言,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但是他们的雅言却是陕西口音,慕扶疏接受无能。
慕仲君和林氏觉得家里多了这么多人,地倒是少了。慕扶疏也想多买些地,可想到财不外露又有些为难,干脆让慕仲君把挖到棒槌的事情说了出去,这样就有借口买地了。慕仲君也无法,小麦收完就要赶紧买地,这样不耽误春耕不是!
老林氏休息了几天,身体养好些后就开始在村里串起门来。这样没过两天林家村人都知道林家明月回来了,纷纷来看她,热情的很。对于他们家挖到棒槌也很感兴趣,这几天上山的人多了不少。
等小麦收完,老林氏已经打听到了谁家要卖地,可惜都是零零散散,没有大片卖的。现在上好的田大概要六两银子一亩,水田是八两,中等田是四两。慕扶疏觉得中等田也不错了,古人不懂得堆肥积肥,她懂,呃,也不对,她有书啊!
等他们打扫好安顿下来,三郎来叫他们吃饭。因为没有桌椅,便装了饭蹲在屋檐下吃。这香肠菜饭味道真是好,嫌淡的浇一勺赤红的叫酱油的调料,味道又鲜又香,连七岁的周菊都吃了一大碗饭。
那边下人们吃饭,正屋里林氏正忙着烧水给老林氏和入画洗澡。半年多走下来都没洗过澡,可想而知有多脏!
因为二进院只有五间正房,其他三间耳房里没炕,今晚只能委屈慕扶疏和她们挤挤了。慕仲君说了明天就叫人来耳房盘炕,慕扶疏也无所谓,只是一晚上不能进空间而已。
洗过澡,入画露出本来面目,是个很漂亮的小姑娘,很害羞的躲在老林氏身后。她和慕扶疏差不多高,所以身上穿的是慕扶疏的衣服。想到那开档的亵裤,慕扶疏嘴角抽了抽,反正她是穿不惯的。
等到大家坐下来吃哺食,已经戌时三刻。三郎和阿猪吃了一碗香肠菜饭,也不是很饿,其他人都饿坏了。菜都重新热过,大家狼吞虎咽的,居然全部吃光了。老林氏感叹道:“都两年多没吃饱过了……”
人多冬小麦一天就收完了。等交了赋税,小麦加工成面粉,整好了田,地还是没买成。老林氏见大家为了买地的事发愁,又扫了眼一大家子人,拍腿道:“买什么田啊!家里有水牛,我们自己开荒啊!还免三年赋税那!”
一语惊醒梦中人。古代人少地多,官府是提倡开荒的,头三年免税。但是开荒后不能空着不种,空着反而要加重税收。慕扶疏家在山脚下,前后一大片空地,就是那座小山,半山腰下都是光秃秃的的,慕扶疏完全有能力将它改造成梯田。
说干就干,老林氏带着慕仲君,拎着两只野鸡去了村长家。第二天,村长就领着慕仲君去城里办了地契,地契上是两百亩荒地,头三年免税。
慕仲君又买了五头耕牛,两只奶羊。前者是开荒用的,后者是慕扶疏想光明正大喝牛奶,可惜这时代奶牛不多见,于是买了两头奶羊。
慕仲君吃过朝食就带上家里大大小小十二个男人去开荒。慕扶疏没有见过古代种田,便带了阿猪去看热闹。三郎换了身粗布短衫,拉着一头牛在前面走,后面是余家大儿子于汉手扶着犁,吃力地往前耕,顶头后又将犁拔出再转身跟着。其他人也是耕田的耕田除草的除草,慕扶疏看着觉得哪里不对,她种田是全自动机械化,这么落后的方法从来没见过,下决心晚上进空间好好查查书。
林氏眼泪从肿成核桃的眼里刷一下落下,慕扶疏也觉得有些鼻酸。慕仲君吭吭哧哧道:“阿、阿娘,以后、以后我们不会叫你饿着的!”
老林氏欣慰的点头,摸着入画的头道:“这孩子也是个命苦的,以后和大娘做个伴吧。”
入画比慕扶疏还大一岁,慕扶疏喊不出姐姐,便喊她入画,入画也不在意,喊她大娘。慕扶疏没有和小女孩一起玩的经验,倒是阿猪是个自来熟,很快和她混熟了,入画和其他人不怎么说话,倒是和阿猪有说有笑。大概是老林氏带大的原因,她能听懂他们的方言,后来更是慢慢会说了,完全融入了这个家。
家里多了下人,林氏不用再那么辛苦。本来主家买了下人是要改名字的,慕仲君对起名不感兴趣,林氏也无所谓。于是三家人还是原来的名字。
周松宜虽然做过账房先生,身体倒不像文弱书生,又高又壮的,体力活儿也能干。周秦氏烧菜味道不错,林氏带了她几天,很快也能有模有样的炒菜了。两个儿子以前念过书,现在也能跟着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