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明赋 > 第四四五章 朱允炆的新政

第四四五章 朱允炆的新政(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张纯的名字还正常,但是这茹瑺的名字太怪,最主要的是跟他的面孔很不相符,一点也不如常,虎背熊腰,五大三粗,这是胡烨的第一印象。

除此之外,朱允炆还大肆平反,虽然那些他爷爷搞出来的大案不能动,毕竟他爷爷还尸骨未寒。但是一些被牵连的小官,却有许多得到了平反,好多都重新入朝为官,自然是对朱允炆感恩戴德。

于是朱允炆等级才几个月的时间,朝廷就已经焕然一新,看上去是一副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胡烨却看出来其中的暗流涌动。

因为处理完朝中的事务,眼光就会放到外面,除了大量朝各地派遣朝中官员之外,还实行新政,减免江浙一带的税赋。

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六月,朱允炆所有的新政都实施了,到现在朝廷都还是高速的运转着,当然,中心就是朱允炆。

然而朱允炆心中的担心,还远远没有解决,最明显的就是还在外地的藩王,这几个月来,搞了一系列的新政,将全国所有的目光都吸引到这上面来了,也就没有多少人关心朱允炆登基对于藩王的影响了,毕竟那些藩王的子嗣已经全被送回去了。

窝在被窝里,胡烨突然想起了来到大明朝的第一个夜晚。那晚他失眠了,一年多之后,他发现他又要失眠了。

现在朱元璋彻底死了,朱允炆就彻底的依靠,或者说是束缚吧,鬼知道现实中的朱允炆是个什么样子,胡烨感觉自己知道的历史已经不适用了,说不定朱允炆直接就拿朱棣开刀,先削了他的藩。

也指不定经过这件事,朱允炆直接不削藩了,这样朱棣一辈子都没有造反的借口,等不及了就只有直接扯造反的旗号,到时候结局又如何,胡烨不敢想。

胡烨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是历史上的一抹重笔,重到能够改变历史的走向,但是等到朱元璋一死,胡烨才感到不是自己在改变历史,而是历史在改变自己,因为他已经没有多大的信心能够改变历史了,或者是历史已经超过了他掌控的范围。

“哎,睡吧睡吧,咱不是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么?这不还没到死胡同么。”胡烨揉了揉太阳穴,盯了一眼旁边的小强,再一次羡慕小强可以无忧无虑。

七月的第一天,朱允炆照常将几个心腹召集到了奉天殿,这是他爷爷议事的地方,他也喜欢在这个地方。

胡烨自然也被朱允炆叫了去,而且是不去不行的那种。

其实前面几个月朱允炆的新政,胡烨都没有参与制定,朱允炆也没有要求胡烨去,但是这次商议的事情不一样,朱允炆认为胡烨必须在这件事情上表态。

胡烨搬起脚趾头想都知道朱允炆叫自己去干什么,他很不想去,但是谁叫别人是皇帝呢?

来到奉天殿,胡烨见到了几个陌生的面孔,经过方孝孺的介绍才知道,这两个人就是朱允炆最近才提拔的人才,吏部尚书张纯和茹瑺,还有刑部尚书暴昭。

但是这就是人啊,多了思考,就要多些烦恼。

接下来的日子,就真的印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话,朱元璋真的走了,朱允炆便开始给朝廷大换血,从云南召回了张纯当吏部尚书,召回王纯当户部尚书。至于西平侯沐春,这是继续镇守云南,免得安南扰边。

接下来又召陈迪为礼部尚书,茹瑺为吏部尚书,召候泰为刑部尚书,召郑赐为工部尚书,可以说是将整个朝堂来了个大换血,洪武时期的高官已经没有几个了。

而且朱允炆还破例将六部的尚书全部提升为正一品,不为别的,只是为了他爷爷生前太过打压文人。

现在他刚刚即位,需要的是文人的支持,这么做就不足为奇了,而且还大肆鼓励举荐,成了科举之外,一条十分重要的晋升渠道,这跟他年号建文甚是相符。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