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0章 头疼的事儿(第2 / 3页)
挂靠的人也拿不到工资,但关系还在厂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到点退休。就成厂里的负担了。有能力干活的人,出去找外快没啥说的,但退休的人别看还能干,一旦把退休关系落实了,厂里就得拿出退休金来,这不前几天还有几个退休的老人闹腾着上访吗?
张子剑知道这件事儿后和分管的副县长商量着解决,木材厂是县企业之一,像这样的厂子县里也有十个八个的。解决一个倒是好说,绝对会引来一帮,这事儿不能开头。
不能说下面人一闹一上访就给解决一些事儿吧。县里有钱倒是好说,有钱还叫贫困县吗?县企业要是能甩担子,早就甩出去了。
其实木材厂倒是好解决,关键这里面还有个遗留问题,市林业局卡着政策,不让县里乱伐树木。不让伐木就不伐木了吗?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领导的恩怨,再加上县里有些领导不愿得罪市里的关系,木材厂得不到县里的支持,只能走下坡路。随着时间长,木材厂就不行了。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罚款之类的问题。就是木材厂偷偷的处理山里的木材,被市林业局给抓典型。
木材厂的人也闹过,那时候的县领导们把这事儿给压下去了。闹腾厉害的人该撤的撤职开除的开除。班子一届一届的换,导致想管木材厂的领导都有心无力。只能靠着财政苟延喘息。
因为不知道李平和到底什么意思,先给张子剑一个中肯的答复,起码这里面不带着私心。就算带着个人情绪,不认可张子剑,可他做的一些事儿摆在眼前,这不是瞎说或者造谣出来的。
先看看李平和的反应在转变话题,一旦李平和对张子剑个人行为有所批评,那么他就能说出张子剑这人高傲自大等贬义词汇。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李平和没说话,像是还继续听他耿殿鹏继续说,这就让耿殿鹏加深难度了。试探的说道:“工作能力是有,但比较年轻,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足。”
李平和点点头,说道:“恩!”
轻声的一恩像是定调子一般,其实李平和也在想着张子剑有哪些不足,但想到张子剑那种高调姿态,认同耿殿鹏说他年轻狂妄之类。做事不懂的收敛确实让人后语。
县里的财政总是不够用的,县企业也知道领导们重心不在他们企业上。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过着。
改革开放了,有能力的企业能能卖出去。没能力的企业继续吃财政。不是县企业不想卖,而是没投资商或者大老板看上他们,个体经营的势力有太小。受到传统观念,放不下铁饭碗。不管发不发工资,起码工人的身份县里还是认可的,一旦给私人老板干活了,没了工人的身份,就得不到公家的保障。
有能力的人早就通过关系疏通到好点的单位继续吃铁饭碗。现在拿不到工作和补助的基本都是没关系没能力的人,还放不下身份,只能挂靠着关系,出去干活赚生活费养家。
李平和先找找张子剑的不足,在结合以往的经验找到利益的关键,才能全方面的合作。这也是共赢的局面。
抢和摘桃子是不行的,张子剑身后的人也希望他能和张子剑共同主持局面,达到各阵营想到的效果。
当然也不能所以的让张子剑借着这次合作的机会乱伸手,打乱李平和的布局,这就得不偿失了。
耿殿鹏听了那声恩,心里更加有底气了。说了一通张子剑在政府事务中的霸道。插手各个分管县长的工作。其实张子剑也不是插手,而是全面了解其他一些副县长分工工作中的调研,多问了一些问题,甚至多年的老问题,张子剑也会让分管的县长想办法解决,不能让问题成为遗留问题。
举个例子说张子剑跟分管轻工业的副县长说解决县木材厂问题。这事儿可真一时半会解决不了,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木材厂就不行了。县里财政也是吃紧,分到木材厂的钱真是寥寥的不得了。建厂的时候一百三十号人,现在还剩下六个人。除了三十多号人还把关系挂在厂里,早就走没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