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二章 睿宗的雄心(第3 / 4页)
正是因为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让我们的祖先拿这块土地没办法,汉宣帝、汉章帝对这里大举用兵,却不能占领。就连唐太宗都拿这里没办法,只能击破吐蕃,而不能灭国。
这番分析透彻,见解独到,入情入理,睿宗虽是心有不甘,仍是不得不赞同:“三郎深谋远虑,父皇是心急了些。”
李隆基谦逊一声,接着分析道:“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于大唐本身。数十年,大唐朝局纷乱,斜封官大行其道,官员贪污腐化,吏治不整,军纪不肃,军队中杀降、杀老百姓充军功者不在少数。此时灭吐蕃不宜,而应该先行整顿吏治,整军经武,励精图治,等到权术修明之时,再来灭吐蕃就是水到渠成了。”
他的眼光真的深远,李隆基登基以后也正是这样做的。他当上皇帝之后,召回名相姚崇,要姚崇为相。姚崇一口气提了十件事,姚崇还说若要他做宰相,就得施行这十件事。李隆基二话没说,全部答应了,姚崇这才做宰相,拉开了“开元盛世”的序幕。
对李隆基的分析,陈晚荣打从心里赞同:“皇上,太子说的,臣有同感。当初,臣在宁县时,游思平在公堂上用杀猪尖刀抵在臣的胸口上,威胁臣说他杀死臣也可以摆平。要不是皇上恩德,要太子前来救臣,臣早就给他害了。”
吐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例,自从汉武帝击破匈奴以来,中原就在和青藏高原的土著打仗,打了上千年,都没有一个帝王能征服这里。要是能把吐蕃给灭了,那是成千年之功。比起汉武帝开拓西域丝毫不会逊色,睿宗想想就很激动,这话说得极有声气。
在这一刻,睿宗俨然就是一个雄视天下的明君,一双虎目紧盯着前方,明亮无比!
太平公主击掌赞成:“皇兄,小妹也有此意!此时不灭吐蕃,更待何时?”
“说得好!”睿宗非常高兴,看着李隆基问道:“三郎以为如何呢?”
李隆基早就想好这个问题了,成竹在胸,缓缓道来:“父皇,请恕儿臣直言。要是现在灭吐蕃,为时尚早。儿臣以为,要灭吐蕃得分为两步。”
这事,睿宗是知道的,重闻此事,仍是有些惊骇,叹道:“居然有如此无法无天的官员,大唐如何得兴?三郎,你说的对,就分两步来完成这件大业。朕现在决定,这一战的目的就是削弱吐蕃。晚荣,你到了前方,看着办,怎样有利于削弱吐蕃,你就怎么做。”
这给了陈晚荣很大的权限,无异于放手让陈晚荣去大干,睿宗能做到这点,很不错了。陈晚荣很是感激:“谢皇上。不过,皇上,臣以为,这一战要是不出意外的话,大唐必然要占领吐蕃很多土地,如何治理这里的百姓,让他们拥戴大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陈晚荣这话只说了一半,另一半没有说,那就是“要是不能治理好,让他们拥戴大唐,那么以后要灭吐蕃就不可能了”。
睿宗也是个精明人,如何听不出来,很是赞许的道:“晚荣,你能想到这一点,很不错。打下江山并不是目的,治理好江山才是目标,灭掉吐蕃后,吐蕃人也就是大唐的子民,应该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是该派一员能吏去治理。小妹,你说谁合适?”
太平公主举荐陈晚荣做的事不少,陈晚荣一听这话,在心里犯嘀咕“千万别又是我,这事我绝对做不好”。
“哪两步?”李隆基这话虽然让睿宗很扫兴,不过,他素知李隆基之能,尤其是在谋国方面,睿宗远远不是对手,不得不听他的话。
李隆基详细解说起来:“第一步,就是削弱吐蕃,最大程度的削弱。第二步才是灭吐蕃。这两步,缺一不可。”
太平公主眉头一皱,问道:“隆基,你为何以为现在不能灭吐蕃?”
李隆基剖析道:“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唐并无这方面的准备,仓促灭国会起事端。吐蕃是个大国,南到洱海,北到河西,西到西域,数千里之国,实力强大,未易轻灭。吐蕃不比突厥,大草原虽然空旷无垠,便于突厥人来去自如。同样的,也便于我大军进剿,是以太宗皇上能灭突厥。
“吐蕃则不然,山高水远,地势险要,道路狭隘,不便大军行动。若大唐仓促灭国,在不能治理好的情况下,吐蕃必然生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