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守辽东第十三节 艰难的选择(第1 / 2页)
不过他还是满意的看了看带头建议的那名士兵,心中暗暗记下了这个反应迅速的同年人,因为“发现一名有着远见潜力的士兵,并将之培养成独当一面的将军,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汉将帅的本色。”
行前平阳侯的教诲至今仍在卫青耳边回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李云也并不希望这支年轻的军队取得似霍去病初战一般的战绩,能在这样一场战争中迅速的发现发掘一批年轻的将军。并使之迅速成熟起来,比什么战绩都更令李云高兴。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而可独当一面的将领更比什么都重要!
这名来自长安一个勋贵之后名叫纪任的年轻士兵,浑然不知自己已经在主将卫青心中留下良好印象,还以为自己建议不被重视,但他也没作什么表示,家族良好的教育和从小培养起来的牲格使得他向来都十分服从主将的命令。
而令一个建议同样需要考虑,这个建议与纪任的建议完全相反,按照这个建议,大军应该迅速的在集合前锋斥候后,绕开扶余人的王庭,趁着天还未黑,迅速穿插到扶余各部的缝隙中去,采取当年楚汉相争时大汉猛将彭越的类似战法,大鱼吃小鱼,并放回部分落网者回王庭报信,迫使扶余主力冒着风雪出击,这样一来远征军就可从容不迫的布下口袋,蚕食掉任何掉入陷阱的扶余人。
卫青接到燕忠的报告后,迅速的召集所有的军官进行商议。
很快当得知有可能已经提前暴露了攻击的禁卫军士兵立刻的议论开来,事实上他们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是第一次指挥数百人,第一次参加战斗,第一次需要临敌作出判断。
不得不说大汉自高祖皇帝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禁卫军战斗能力,务求其成为大汉国最后也是最强大支柱的努力没有白费。
几乎所有的禁卫军士兵的选拔到目前为止依然遵从了非长安人不要,非精锐不要,非出身良好者不要的三不原则。
绝大部分士兵来自常年居住于长安,或者其家人乃长安人的家庭,自然教育水平远高其他军队一筹不止。所以几乎所有禁卫军士兵都或多或少接受过教育,基本上可以识文断字,在这人均识字率不足百分之一的大汉,实属高文化团体。
相对的,由于文化水平的提高,禁卫军的士兵基本上接受过系统的军事理论培训。而刘彻亲自拨调的这几百禁卫士兵又皆是精锐中的精锐,基本是俱是其主官认为相当优秀,有足够潜力成为军官的士兵。
所以一时间主意百出,有人建议立刻强攻,这样做的好处是明显的,即可以在已经暴露的前提下给敌人以最大的打击,更可趁天还未黑之前狠狠的咬上敌人一口,然后迅速转移,分散。利用己方灵活多变的攻击点和良好的隐藏性似一条条毒蛇般彻夜骚扰敌人,使得敌人无法安眠,从而为新的决战创造条件。
但是这样做的坏处明显。在还未确认敌人是否已经警觉的情况下。贸然放弃原计划,在这冰天雪地的时候,在敌人还可一战的时候出击,姑且不论是否可以最终达成作战目标,单是彻夜的激战,骚扰所将造成的非战斗减员也是目前远征军所不可能接受的。
毕竟接下来大军还需要沿着草原一路扫荡回辽东,这其中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也许就是即使彻底的完全的击败并消灭了扶余主力,那么高句丽的实力也将大大受损,倘若是在中原。这还不算什么大事情,只需要休养生息,即可慢慢恢复,但这是草原,草原上势力的变更往往出乎人们地想象,今日的一个小部落,也许在明天凭借一个强大部落形成的真空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最终超越原先的强者。
所以这个建议在战术上是成功的,但是战略上是失败的,卫青显然并不是一个看重一时得失的将军,已得知李云庞大的战略构想的他不得不放下这个充满诱惑的建议,因为他这次的任务是在最大程度保存自己实力的前提下。给予敌人最大程度的打击,能否消灭其王庭主力根本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