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3章 揣测(第4 / 4页)
直到从席上下来,安排人送伊都立回去,曹颙还有些走神。
户部从早年的糜烂,经营到现下国库丰盈,有很大一部分是张廷玉的功劳。曹颙从直隶总督任上回京时,户部已经整顿的差不多,他这个尚书做的就有几分占便宜。
大学士之孙,嫡幼子,搬出府另住,不用在公婆身边侍候,这确实是门不错亲事。
曹颙哪里晓得是因这个缘故,除了感叹造化弄人之外,还悄悄留心张廷玉的神色。
可孩子的性情,不是肖父,就是肖母。
伊都立是落衙后才的曹府,在曹府用的晚饭。
像张廷玉这样,出身相府,又从进士熬到大学士的,侍奉两代帝王,皆被倚为心腹,城府岂是一般人可比的。
酒过三巡之后,伊都立不再提衙门里的差事,而是赞起自己的嫡出三子。
官场就是大墨缸,想要半点颜色不沾那是不可能的,不过是黑的多少的问题。
什么曾养在祖母跟前良善本分,什么可文可武,什么孝顺知礼。什么他们夫妻已经合计好,往后留次子次媳在家服侍,长子、三子都要分户出去。
好好一个可用的臣子,不为自己与大清效命,去侍奉佛祖也太浪费。
兆佳氏还把,不过是脾气硬些;伊都立本性也不坏,可风流好色的秉性改也改不了。
在雍正看来,让曹颙做掌印,是给他增加责任,算是小小“惩戒”,也算是消减他向佛问道之心。
有这样一个老爹,伊尔根觉罗氏三子再好的长处也都被遮住……
不管是十三阿哥,还是张廷玉,都不晓得皇上之所以点曹颙做掌印不过是几部佛经的缘故。
至于什么“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样的俗语,不过是哄人的。
曹颙开始,还不太在意,有一句没以一句地应和伊都立;听到后来,却是觉得不像。
像张廷玉这样“千言万言不如一默”的主,要是在心里记仇,保不齐什么时候来点阴的。
曹颙不敢接这个话茬,便寻由子岔开话。
如今又从大学士手中接过掌印之职,曹颙还真怕张廷玉嫉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