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9章 联姻(下)(第2 / 3页)
他们兄弟明年才十五,等到下次乡试之年也不过才十八。
纳兰富森回京,雍正的训斥的旨意也就下来。
宁太太那个嗣子永亮,就是八品笔帖式做起,两年工夫,就升了七品司库。
王驾前对答,永亮虽有些紧张,却也回答得周全仔细,并无不妥之处。
不过开始品级低不怕,只要上手了,升迁极容易。
十三阿哥见他如此,颇为满意,道:“怨不得曹颙专程在信中举荐你,确实有几分真才实学。”
随着百姓人口增长,六部公务越发繁忙,京中衙门每年招的笔帖式越来越多,只是品级不再是过去的七品,而是从九品、八品起。
只是即便考中,也只是八品、九品熬起,落在旁人眼中,自是比不得两榜进士体面。
左成稍加沉吟,道:“宁太太虽有些拎不清,永亮却算是半个明白人。即便他有贪心,在清远城待这几日,也能脑子清醒不少……”
有亲戚长辈在朝的,子弟考笔帖式,不过是走个过场。只要卷面成绩不算太差,就不会被刷下来。
左成所料不假,宁太太是舍不得那个庄子,可是在永亮的苦劝下,最终还是使人将田契送到清苑。
笔帖试考试,除了考些满文与汉文外,更主要的还考大家的份量。
退下去时,永亮直觉得脚下轻飘飘的,狠狠地掐了自己虎口一下。
科举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像曹项与曹頫兄弟同进士的,半数是考自身,半数还是运气。
三十顷上田又能怎样,即便卖高价,也不过两万多银子。旁人就算掏出这些银子,也换不来总督大人的举荐,摸上总理王大臣的门槛……
曹颙并不着急,在他看来,让兄弟两个考过三科,二十一岁正好。考三次,能中就中,不能中也该差不多死心,直接考六部笔帖式。
……
田氏听说是婆婆的遗产,颇为郑重地收下,又吩咐左住、左成兄弟写信给宁太太与永亮致谢。
左成起身道:“义父,儿子早先只知大哥读书刻苦,这次与之同行,往返关外,才知大哥在功课上,勤勉得过了头。大哥晓得自己天资不足,便想着勤能补拙,结果每日里熬到四更……长此以往,即便是好人,也受不住。儿子便寻思着,明年乡试后,拉着大哥考笔帖试,也省得大哥执着于科举,熬垮了身子。”
三十顷上田,宁太太与永亮慷慨过后,心里都跟着肉痛。
见左成语焉不详,曹颙正色道:“你到底在担心什么?”
却是没过半月,永亮在衙门中,就接到十三阿哥传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