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一品富贵 > 第二百二十章 大婚(上)

第二百二十章 大婚(上)(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几个产业里更雇佣了许多人。若加上作坊,用工接近三千人,从两河就雇走了两千多人。歌剧院起来后,还会用人。眼看就是出三奔四。

这个就不提了,悲催的各个店铺也要雇佣人手,这一回行商的非是以前那些小摊贩,有的生意做得很大,多者能用到二十多人,少者也要雇上两三人。

大半店铺都雇了人手,这一雇人更多,一下子雇了三四千人,其中大半又是来自两河的。就是宋九大姐那边还雇了六七人,中间还抛去来跑堂卖唱赔酒的记子不算。

这仅是河洲的,再到河北,河北沾了河洲的光,生意也不错,于是店铺越开越多,不仅是赵承宗他们的,也有许多是百姓自发开的。这就要得人手。并且还有许多店铺是在建当中,例如赵承宗他们买的地不少,真正开发起来的只有四分之一,还不及河洲开发的比例。这些房子想要盖,也要人手。盖起来更需要仆役。又要用多少人?指望郊外各村庄,农村能抽出多少劳力?

还有呢,有一些百姓不需要做工,他们自己有产业,或者做一些小生意,或者当官做小吏的,两河又能挤出多少劳力?还好,在宋九带动下,开始雇佣大批女工,不然劳力问题早就爆发。

宋九回到家,让赵匡胤罚薪,心中多少有些不痛快,又要防止王继勋发浑,并没有太在意,只说了一句,扩招吧。于是再招,可这些女工才来,还要慢慢学的。最关健是现在全手工缝制,速度又慢。

琉璃橱窗里有许多好款式,但作坊里出不来货,店里面天天有人在排队。宋九听后又说道,再招吧。但那怕他招一千人都不行,这些后来的女工有一个磨练期,短时间解决不了缺货的问题。诸衙内们看了瞠目结舌,这真古怪了,什么东西都抢,连衣服也要抢。

于是京城里迅速出现各种新奇的服装,包括一些衙内也穿上中山装西装,君臣也议论此事,倒底如何处理?于是赵匡胤将宋九喊到政事堂。宋九说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不管他是如何死的,赵国却是因为他这个变革而强大起来。甚至直接导致盔甲的出现。第二件事就是女裙男袍,做事很不方便。第三件事就是风化廉耻,宋初衣服多少继承了一些唐朝风格,有的衣着十分胆大开放,相对而言,新式衣服还略略偏向保守。别的不说,就象现在多没有内裤,有人夏天图凉快,里面什么也不穿,袍子一掀,羞耻物事就露出来。但有内裤包裹,会不会发生这种事。这才是真正利于方便做事,又是兴了廉耻教化。

但宋九也苦笑地承认,根本就未想到,不然也不会如此,最少多准备一些衣服存备,单独开一家店面。大家要买,也没有人劝他们买,甚至连一惯的广告都没有做。让我怎么办?

君臣听他说完了,面面相觑,啼笑皆非。

现在就开始爆发了。

许多地方都缺人手,人是永远贪心不足的,河洲那边待遇好,一起想往河洲那边跑。宋九做得仁义,有契约的不但他不要,并戒告各店铺也不能接受。

实际在前一天赵匡义也派人调查过,挑筋教人说河洲衣服有些与西方衣服的款式相似,但不全是,有不同之处。据他们猜测,可能是宋九听他先生说过,然后根据宋朝服饰想像,再由女工加工,于是出现种种新式衣服。也就是它是一种中西结合,世上独一无二的服装。

宋九离开。

君臣们就在议论,还有大臣带来了几件衣服,赵匡胤不会穿的,就让太监穿,穿上去看得人是精神多了,至少有一点,做事确实方便。主要它一非朝服礼服,二非丧服喜服,有着严格的规订,这只是便服,便服有什么规订的,从周礼到唐礼,都没有,以至到夏天袒胸露腹也不为过。或者以新颖而定罪,那么整个河洲产业都要关闭。想不出来,只好散去。

但两次扩招,导致衣作坊仅女工就接近四百人,估计春暖花开时,还要扩招。为了腾出空间,不得不将各个存货租了一个仓库放了进去。

这只是衣作坊,酒作坊也是如此,两百多万宋斤的储酒,每隔七八个月要重蒸重酿一次,做酒粮食与酒的进进出出,以及其他管理仆役,衣服都是笨拙的手工活,况且这些活计,用工同样不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