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一品富贵 > 第二百六十五章 折腾

第二百六十五章 折腾(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不过若真的这么做了,会引起巨大的争议。然而两者差距又是这么地大,不可能当作看不到……(未完待续。。)</dd>

说完就走了。

书院学子开始书写,这十个学子全部还是以前宋九学舍里那批一年级或二年级学子,听宋九说过一些,包括这个不折腾。

十名进士却是莫明其妙,难道皇上这段时间在读史记,受了司马迁影响,黄老思想影响,才出的这道命题?出题那就破题吧。一个多时辰后,二十篇策子到了赵匡胤手中。

进士的文章华美之极,还有几个才情好的全策尽用四六体,不过赵匡胤看后,一篇篇全部扔了。老子看的是政策,不是老子思想!

再看书院的学子,多少还是紧张的,有的学子试图用四六体,用得也不好,这个非他们所长,要么就是说得磕磕碰碰,但马上就看到可喜的亮点。

诏书再度送向岭南。

宋九在惠州开场白也传到京城。

赵匡胤听了微微一乐,可他忽然就想到许多,宋九说了几次文景之治非是无为而治,让司马迁曲解了,文景之治实际是一种清静治理。然后他又想到宋朝各州县的情况。

想到这里,他说道:“传口旨。”

将新进士刘寅等十人召来,又从书院里召来十名成绩好的学子。

各有各的论证,有几篇策子还是不错的,其中一篇写到一条,非上命不力,为上者虑国泰民安,永保社稷万年。为下者未必,良吏不多,平庸官吏久迁无望,着重享乐,即有良政,变法曲改,多一政多曲改佳机,诏令变动不休,曲改机会更多,非为社稷,而为牛囊也。

还有一个策子让赵匡胤看得十分满意,为政者,一为自上,一为自下。令出益弊有之,益者以为当然也,弊者则怨怼,故自上者多引导,少变动,民自安也。有变则从下来,民众拥戴,顺应民意,政令更动则不民怨也。

赵匡胤将二十篇策子放下。

这件事有些大条了,难道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全部推翻,全国推广书院那种模式?

与宋九无关,全国推广,恰恰是消除宋九印记。

去年录取的进士最多,经过一段磨勘后放下去,让他们与书院学子对比。这一比很糟糕,一个地方的治理涉及到刑事律法,农林渔牧,工商贸易,民俗民情等等,儒家经义里那有这些知识。相反,书院越来越专业化,许多课程就是教导这些实用的知识。同样的任用,起步点截然不同。进士抱着之乎者也一个个傻眼,学子抱着算盘在下面如鱼得水。

未必就是学子好的,有的进士也是人才,经过一段磨勘期后,他们同样能后来居上。但眼下确实差得太远。

再就是去年薪酬加上去,官员并没有裁减多少,反而让三司财政渐渐吃紧。因此今年让卢多逊知贡举,再次缩减名额,仅录取了十名进士,一个个还没有外放,在京城各部司里磨勘。

但这一放一收之间,影响很广,民间原先有许多读书人疯狂地读书,不顾一切,包括书院。收了之后,又有人丢下书院,十个进士,还是没办法玩。包括书院,许多学子也从经义中收心回来。

二十人到来,赵匡胤说道:“你们写一篇策子,讲为政之道与清静无为,不折腾的关系。”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