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一品富贵 > 第二百六十九章 谋划

第二百六十九章 谋划(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二就是水泥。

这两种作坊有几个必备的条件,要有便利的水路交通,矿石运输成本才会下降,要有水流湍急的地方设水车做动力,这两条在岭南许多地区都能实现。也不用全部实施,广潮数州设三个小型的钢监,四个小型水泥监,即可满足广南大部分需要,不用朝廷不惜成本地向南方运输。

棉花在北方一直不让宋九满意。皮棉不足三成,甚至只有两成多一点,这段历史宋九借助架空小说得来的知识,包括前世解放前所种的还是从岭南推广后的粗绒棉,皮棉一亩五十斤。到了南方,棉籽是从海南引进过来的,科学种植后,究竟有多少,终于得到答案。高产的一亩地曾达到六十九宋斤。八十多斤皮棉,平均五十宋斤,皮棉比例接近百分之三十五。宋九仔细观察,那就是棉花在广南棉绒更长,所以让皮棉大幅度的增产。因为棉花仍不多,现在价格依然很贵,其收益几乎相当于二十亩稻田。

明年种棉花的人更多。

再就是甘蔗,主要取作砂糖,其实不是。这才是宋九看重的作物,而非是棉花。

到明年还继续扩大,承包时间也更长,包括茶林桑麻。以点带片带面给百姓做示范。推广了,所有承包的农场交给百姓,资金退出。

然后是海船。市舶司用人道的联名出海制度,实际是一种变相的鼓励百姓出海。不怕家破人亡了,海上的利润高于陆地的。再加上隔舱与指南针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海上风险,政策也在变相鼓励他们出海,陆续开始有人造船,距离仍然不远,连去天竺的商人都没有,主要还是活动在南海,继续与南海诸国进行商贸。但这是一个好兆头。

朝廷派官过来很正常,必须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实际这些官员过来,反而形成不便,南汉官员想拿就拿,想用就用,有很强的威慑力,逼得他们想方设法做好。朝廷官员却不行,即便有不好官员,潘美只能禀报,不能轻易拿掉或者斩杀罢免。

这便产生一个新的比较,淘汰后的南汉官员与宋朝官员那个更好一点,惠州就有,广南东部一广二韶三潮四惠,韶州不及潮州人口多,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惠州人口也多,相对要弱一点,多山区,人口是沾了广州的光,商业发达,能养活更多的人。广南西部是一桂二邕三容。

裁减后是四个县,近三万户,虽是山区多,但靠着大海,出产甲香与藤箱,又有锡场、铁场与盐场,这是优势,最大缺陷就是让潘美弄死了许多壮年人。

严格按照朝廷官员名额去办的,从州到县到场监,一共是三十五名官员,朝廷派过来七名官员,余下的全部是南汉官员。但经过比较之后,宋官确实不如淘汰下来的汉官,这还是在大风气比较好的情况下,否则更恶劣。

最后就是道路水利,道路也重要,邕州叛平,首领诛杀,降兵押起来修道路,雷州半岛也是一个禁区,借这个势将道路修起来,有了道路,宋军随时轻而易举地发到各村寨前,蛮人也就不会桀骜不驯,至少大半个雷州半岛能进行真正的治理。但还是很难,邕州西部与南部地区仍是头痛的地方。

水利也因为资金原因,修得不是太多。

这要到明年,明年广南情况会更好,手中有了更多钱帛,就能兴修更多的水利与道路,至少在各州形成一个个片,一个个面。也让其他地区的百姓有了仿照的模式,后继官员也可以抽出一些钱帛仿照它治理,换取政绩。

因此有了这道奏折。

一是准许朝廷派出钢监一些小吏工匠过来。岭南有很多坑矿,金银铜铅锡,但缺少铁坑,有,很少,若利用起来,能勉强自给自足。铁用途多多,不仅是兵器,农业与建设也要用的,特别是农具,家畜情况比较好,许多蛮区刀耕火种,也饲养了一些牛马,当成食物来吃的,价格也没有中原贵,若通过一些交换形式,就可以得到耕牛,就是缺少相关的农具。

好在整体良好官风渐渐形成,也给岭南半年以上的时间做安排,各种计划大框架搭下去,潘美声望重,以身作则,无官员敢做得过份。

若是一开始朝廷就将大批官员往南方掉,那就糟糕了。

官很重要,休说整个岭南。就是惠州一州,宋九仍多将事务交给属下去办。否则他一人也忙不过来。

岭南在变好。

一年下来无数仁政落实,百姓终于进入了幸福的休生养息时间段。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