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一品富贵 > 第四百四十五章 高处不胜寒(下)

第四百四十五章 高处不胜寒(下)(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现在也能看出来,朝廷利用官府的资源,建设了许多坊场河渡,除非象河洲那种“合资企业”,不然开始时收益都不错,但往后去渐渐就不行了。在史上只好等王安石出来解决了。不过现在宋九陆续将这些坊场河渡承包出去。然而到了si人手中呢,马上就焕发生机。

宋九前年主管三司后,又再度大肆拍卖,甚至有的坊场河渡索xing变成真正的拍卖,非是承包,卖给si人,朝廷不再插足。经过宋九大肆行动,朝廷近半坊场河渡变成了si人经营。

面对这个结果,不由让人想想无语。

甚至赵匡义有一次咆哮如雷,朕难道待你们薄吗?

不过让宋九拉着他,然后劝说,问题也不仅是官员贪墨,实际贪墨的主体还是各坊场的小吏,不清廉的士大夫与小吏会勾结起来,贪上加贪,清廉的士大夫以钱为阿堵物,不想沾碰,也给了小吏机会。

甚至有人在想,若不是国家前几年备有大量储粮,宋九又正无心中为提高粮价,将储粮与夏税粮食陆续提前分散到各州府……大家都不由地打了一个冷颤。

赵匡义以岁旱减膳,然后祈求昊天上帝,或者又去拜三清,或者拜如来观音,反正法门想遍了,老天继续大太阳明亮动人,一滴泪水也不落。

他只好将诸相召集,先是看着宋九,感谢地说:“宋卿,久也。”

以前的那些粮食还是那些粮食。

然而一个在春天运,一个在这时候运,则完全是两样。

其次有一些士大夫不用心经营,或者不懂不会经营。

也不完全是士大夫贪墨导致各坊场收益越来越低。

其实这些道理基本都一样。

因此在史上迫于前线运粮困难,便让商人运粮于边塞,然后根据运粮远近,道路难易给其值,执券到京师,再补偿缗钱,或者移文于江淮,给茶盐钞,谓之折中。随后导致茶政盐政迅速崩溃。不仅如此,一些黑心的商人与官员勾结起来,开始往里面掺沙子与霉变陈粮了。本来待遇就差,再吃这个粮食,边塞将士如何有信心与敌人作战。于是到了后来,在宋朝传出一句话,好铁不做钉,好汉不当兵。

但因为宋九的屯田制,不论在京畿还是在边塞,都有大量屯田,若非今年旱情严重,边境的军粮都能勉强持平,即便是今年,粮食差口也不大。因此这个折中存在没有意义了。

那时候粮食不值钱,贪不贪没多大意思,这时候运,能运一半到各州府库里就算不错了。

实际上若无宋九的屯田制度,在史上这时候还发生一件事,国家税粮拼命地往京城运。然而前线军粮却十分缺乏,一条途径,由朝廷将税粮往前线调,但与调到京城来不同,那是从各个运河河道由船运来的,甚至百姓是徭役,厢兵做押头纤夫,船舶都可能是官船,因此在账面上成本比较低。

可是运到前线不一样了,渐渐河道变窄,必须改换小船,改换车子,就算是徭役吧,这些厢兵与民夫得在路上吃,得在跑上喝。于是消耗十分可怕,可怕的不是消耗,因为这个消耗不大好统计,给了官吏机会,贪墨严重,查都查不好。

或者还有一件事,西夏崛起后,宋朝马匹来源可怜,只好大肆买马,但因为官吏马虎了事,许多马还没有运到各个牧监,就死了。一匹马从买的时候到运回来,成本十分高昂,甚至有时候能接近一百贯钱。

面对这种情况,宋朝苦逼了,只好承包给商人。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