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临时调整(第2 / 3页)
问题是,对于中国空军来说,四个小时足够组织起大规模空中打击。
也就是说,只要中国空军愿意,在第三护卫群离开之前就以发起打击,到时候第三护卫群向哪个方向航行都没有差别。
既然如此,还不如让第三护卫群继续前进。
更重要的是,参谋送来一份绝对不容忽视的分析报告。
通信信号出现的海域与第三护卫群航线的距离在三十公里左右,而第三护卫群在通信信号出现前两个多小时从最近处经过。
在这个距离上,中国潜艇肯定能够发现第三护卫群,而且判清目标性质。
这下,问题复杂了。
虽然木村小次郎不是潜艇兵出身,但是他非常清楚,中国潜艇在发现第三护卫群的时候肯定发现了反潜巡逻机,所以没有拦截第三护卫群,也没有立即发出电报,而是等到反潜巡逻机飞远后才抛出了通信浮标。
问题是,这个通信信号确实存在。
收到消息后,木村小次郎犹豫了。
如果那是一艘中国潜艇发出的通信信号,表明中国潜艇很有可能发现了第三护卫群。
问题是,通信信号出现的海域离第三护卫群超过了一百公里,而且反潜巡逻机没有在附近发现中国潜艇。
中国潜艇能够探测到一百多公里外的第三护卫群吗?
按照木村小次郎的想法,肯定得把第三护卫群撤回来。
只是,他没有这么做。
在他收到这条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夜间十一点半左右,第三护卫群已经在进入东海后航行了近八个小时,即向钓鱼岛挺进了大约四百五十公里,再过十来个小时就能到达钓鱼岛北面。
现在把第三护卫群撤回来,也要八个小时后才能离开东海。
当然,如果向东航行,从奄美诸岛离开,大概四个小时后就能离开东海。
即便截获了第三护卫群发出的噪音,在这么远的距离上,潜艇也很难确定目标的规模与准确距离。
原因很简单,战舰发出的噪声要在海底与海面反射多次之后才能传到一百公里以外。
只要足够远,潜艇不但不能测出信号源的距离,甚至难以准确判断信号源的方向,因为声波不是直线传递,海里的各种因素都有可能改变声波的传递方向,从而很难确定声源是从哪个方向上传来的。
这些因素,让木村小次郎很难做出决断。
一个多小时后,木村小次郎收到了更加确切的消息。通过对e-2d截获的通信信号进行分析,确认是中国潜艇发出的通信信号,而且是用通信浮标发射的,因此潜艇很有可能在此之前已经离开了该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