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斗争(第3 / 4页)
易援朝的主张,明显与傅秀波相悖。
国内经济政策如此,对外政策也是如此。
在这场斗争中,傅秀波的态度非常明确:架空国家元首。
关键不是谁担任国务院总理,也不是谁担任国家副元首,而是谁控制军队,谁得到军队支持。
为此,傅秀波不得不把陆风烈留下来。
建国初期,正是众多国营企业,加快了国家工业化进程,打下了现代化的基础,也为随后的经济腾飞创造了条件。正是依靠国家垄断制度,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正确,看看印度就能明白。
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不可能长期存在,也不可能长期有效。早在二十世纪七零年代,国营经济就被证明走不通,更有活力的民营经济才是市场主体,才能为国家发展提供主要动力。随后二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正是民营经济第一次解放取得的成果,也是民营经济重要性的直接体现。
中国经济要想继续飞速发展,就得给民营经济第二次解放。
傅秀波明白这个道理,很多人多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并不表示,所有明白这个道理的人都会这么做。
在黄峙博搞定军队内部问题之前,陆风烈具有不可替代性。说得简单一点,只要陆风烈在中央,傅秀波就可以高枕无忧。
陆风烈留下来,对推动军事改革也有帮助。
二零二三年,黄峙博发起了第二轮军事改革行动。这次的改革,以调整军队的组织结构为主。
三年后,取得了第一项改革成果:整合海军陆战队与陆军两栖部队。
按照黄峙博的安排,两栖部队并入陆战队,成立陆战队司令部,同时升级为独立兵种。
原因很简单,决定行为的不是认识,而是利益。
作为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易援朝并不主张给民营经济松绑,反而认为高度发展的民营经济将破坏中国的基本社会结构,造成社会动荡、价值观沦陷、思想混乱,甚至是更加严重的危害。
按照他的观点,必须严格限制民营经济,国家继续垄断战略性行业。
在特殊时期,保持国有垄断没有错,傅秀波也不反对。比如在能源领域,国营三大石油公司仍然占据着六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是军队油料的主要供应商,也是国家战略储备的主要承担者。
问题是,只有打破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利益链条,才能推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