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迫在眉睫(第3 / 3页)
虽然主动权掌握在日本手上,只要日本制造毁灭性武器,中国就别无选择,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中国自身的问题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既包括政治上的问题,也包括军事力量上的问题。
说得直接一点:中国有能力在二零三五年击败日本吗?。.。
核武器不是大国的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
根据二部提供的情报,日本的核武器计划中,前期研究以理论为主,即尽可能的打好基础,以便尽可能的缩短实施时间。直到“中华项目”启动之后,日本才改变了核武器的发展方向,把重点放在了“第六代核武器”上。
日本的这个选择,也与政治有关。
虽然谁都知道,反物质是最理想的“核原料”,可以用来制造出威力远远超过氢弹的毁灭性武器,但是在国际上,反物质被公认为深空宇航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宇航大国在扩展宇航事业时必须迈过的门槛。
日本正是宇航大国。
日本当局早就宣称,日本的反导拦截系统能够同时应付五百枚中远程弹道导弹,确保东京、大阪等特大城市免遭打击。
当然,这里面肯定有水分。
到二零三零年,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也仅能同时对付四百个目标。
不管怎么说,日本拥有西太平洋地区最强大的“战略防御系统”,其发展核武器的野心也因此急剧膨胀。
问题是,中国也有较为完善的“战略防御系统”。
如此一来,日本就可以用宇航的名义,进行反物质研究,甚至以此制造反物质。
显然,为了避开政治上的麻烦,特别是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日本在核武器领域走了一条弯路。
只是同样得承认,如果日本制造出了足够多的反物质,肯定会首先用在军事上。
到此,牧浩洋不得不承认,黄峙博的判断有足够的依据。如果不能在日本制造出“反物质炸弹”之前解决中日争端,那么日本将成为中国的首要威胁,而且今后再也没有可能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那么,战争会在二零三五年爆发吗?
按照二零三零年公布的国防白皮书,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国家战略防御系统”,能够为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提供有效的战略掩护,并且可以进行前沿部署,进一步消除战略威胁。
虽然在这份白皮书中,没有多少具体内容,比如通过何种方式建立防御系统,海基、陆基、空基与天基防御系统所占的比重等等,但是在面对战略威胁的时候,中国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不是拦截来袭导弹,而是通过毁灭性的战略报复,使潜在敌国在考虑进行战略打击时不得不有所顾虑。
要知道,到二零三零年,中国基本上达到了“华盛顿条约”中核武器限制条款的上限。
在拥有上千枚核弹头的情况下,中国的战略报复能力不比美国差,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核弹头能够突破潜在敌国的战略防线,就能给潜在敌国造成无法承受的损失,自然没有必要大力构筑战略防御系统。
对日本来说,建立起战略防御系统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