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高歌猛进(第2 / 3页)
到了当天傍晚,第十三集团军就攻入了珀丁达,占领了中央火车站。
仅仅用了十六个小时,中国陆军就在印度境内突击了一百多公里,占领了印度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铁路枢纽中心。
当时,不但印军指挥官不敢相信,连美军顾问都觉得难以置信。
要知道,美国援助给印度的都是美军现役的主力装备,坦克以M27A1为主,还提供了大量的反装甲武器。战争迸发前,美军顾问估计印军至少能在边境防线上坚持一周,有很大的把握守住珀丁达。
明显,这个结果与美军顾问的预测截然不同。
相对而言,对付步兵火力点,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反装甲作战平台,而是多用途平台。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以往所说的步兵战车。
当时,多用途作战平台没有配备电磁炮,使用的是口径为四十毫米的机关炮,另外还有一具四联装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在作战使用中,多用途作战平台的主要任务就是伴随反装甲作战平台战斗,对付敌人的步兵与装甲战车。在性能上,机关炮的射速比电磁炮高得多,而且能力也足够大。更重要的是,在对付一些坚固火力点的时候,能够使用配备爆破战斗部的导弹。
当然,在反装甲作战中,多用途作战平台的性能就不怎么样了。
不是动能反坦克导弹的能力不够,而是在防护性能上,多用途作战平台只达到了步兵战车的级别,即只能抵挡小口径穿甲弹。如果被坦克炮发射的穿甲弹击中,后果肯定会非常严峻。
摆在印军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守住新德里?
当然,美军顾问看到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即中国陆军的主战装备已经全面超越了美国陆军,拥有了跨代优势。这就好比在半个多世纪前的海湾战争一样,美军的M1A1能够毫不费力的干掉伊拉克的T-72。这种装备性能上的代差,很难通过数量弥补,美国陆军根本比不上中国陆军。
明显,美国陆军必须尽快装备新式主战平台。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到了十日夜间,印度当局必须得做出一个决定:继续留守新德里,还是赶在队打过来之前离开。
战线上,印军的死守很快就变成了无谓牺牲。
在战线被队突破之后,很多印军既没有继续抵抗,也没有逃跑,而是留在了阵地上,等待队收留。
说得间接一点,就是向队投降。
在这场战斗中,至少有七个印军步兵营成建制投降,而且是由营级指挥官率领全营官兵集体投降。
这个结果,恐怕连戚凯威都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