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宣战(第2 / 3页)
换个角度看,就能发觉盟国的立场大多与当前局势有关,即美国已经取得的军事胜利并不具备决定性,战局肯定会有反复,而任何国家都得考虑一个问题,即美国能否像保证的那样战胜中国。
所幸的是,卢卡斯也早就有所准备。
当时,较为积极的只有英国,而且也不是无条件支持美国,即美国必须在英阿福克兰群岛问题上表明立场。
针对盟国的要求,卢卡斯都做出了明确回答。
只是,在具体军事措施上,卢卡斯建议首先成立盟军司令部,统一调动与部署盟国的军事力量。
可惜的是,这个提议遭到了大部分盟国的拒绝。
澳大利亚与以色列都要求美国首先采取行动,即提供间接军事支援,才会考虑加入盟军司令部,而巴西更间接表示不会加入盟军司令部,也不会参与军事行动,只保证正常的贸易往来不受影响。
明显,卢卡斯是有恃无恐,早就知道国会不会给他制造麻烦。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会需要的就是一位敢于采取实际行动,而不是把时间花费在辩论上的总统。
在顺利摆平了国会之后,卢卡斯还需要处理一个问题。
等他回到白宫的时候,战争已经迸发了十多个小时,而美国却没有正式向中国宣战,即美国在实质上已经是不宣而战了,也就是说美国已经违反了国际法,需要面对国际社会的指责与非议。
当时,卢卡斯首先做的是跟英国、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与以色列等主要盟国首脑通电话'>,对情势做出细致说明,注释美国的立场,以及为什么要突然袭击中国。
当时,巴西的理由很间接:美国首先发动了战争,而不是中国打的第一枪。
虽然在这个时候,新加坡总理没有表明立场,但是也表达了担心,或者说是对美国在不知会的情况下发动战争表示了反感。
从立场上看,新加坡恐怕是最靠不住的。
原因很简单,在大战时期,中国肯定不会在乎与美国的关系,也就会首先对新加坡发起攻击,而美国在短期内不可能为新加坡提供军事援助,也就不可能确保新加坡的安全。即便美国提供了军事援助,以新加坡的基本情况,也不可能顶住队的地面进攻,而且倒霉的肯定是新加坡。
看得出来,盟国的立场对美国非常不利。
这么做,就是为了争取盟国的支持。
问题是,并非所有盟国都与美国穿一条裤裆。
在视频电话'>会议上,澳大利亚总理首先提出,除非美国能够为澳大利亚提供实质性的安全保障,不然澳大利亚不会向中国宣战,而所谓的“实质性安全保障”,主要指美国必须向澳大利亚派遣足够多的军事力量,并且在西南太平洋方向上发动进攻,把澳大利亚的本土防线向外延长数百公里,确保澳大利亚不会遭到中国的战略打击,愈加得阻止中国在西南太平洋上发起进攻。
随后,以色列总理也表达了担心。按照以色列总理的说法,在没有足够的把握下,以色列不会参战,而让以色列参战,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即美国出兵协助以色列击败周边的阿拉伯国家。
现实上,连加拿大与墨西哥都表示了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