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以退为进(第2 / 4页)
战后公布的一些资料,足以证明这个判断。
在二零五三年,俄罗斯需要进口的四十二种战略物资中,有三十七种主要来自美国,而且占到了总进口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美国提供的战略资源,俄罗斯根本不可能参战。
相对而言,俄罗斯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设备与技术。
仅在二零五三年,俄罗斯就从美国进口了一万余台机床,并且引进了上千项技术,甚至直接引进了装备生产线。俄军能在二零五三年底获得美国开发的新式主战装备,主要就是美国提供了成套的生产线。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俄罗斯不可能坚持到二零五四年。
要知道,任何有点军事头脑的旁观者都能看得出来,中国在伊朗的主要战略就是消耗俄军的作战部队。
问题是,俄军中没有几个是旁观者。
当时,真正认清了现实的,只有俄军总参谋长布鲁希洛夫,而且也只有他一直反对向伊朗增兵,甚至认为应该从伊朗撤军,从而把用在伊朗战场上的数十万部队派往更加重要的西伯利亚。
为此,布鲁希洛夫也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俄军的几支王牌部队全部留在大后方。
问题是,布鲁希洛夫必须服从总统的命令。
事实上,当时俄罗斯有百分之三十的粮食需要从美国进口,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俄罗斯早就爆发内乱了。
问题是,俄罗斯不可能只索取、不付出。
要知道,美俄的关系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俄罗斯不在美国的经济体内,也不是美国的附属国。
由此产生的问题就是,只有证明自身的价值,俄罗斯才能获得美国的帮助。
当时,俄罗斯总统并不认为伊朗战场无关紧要,反而把伊朗当成主战场,或者说是与美国合作的主战场。
战后,很多人认为,俄罗斯总统的野蛮干预是造成俄罗斯战败的主要原因。
也许,这个道理说得通,但是考虑到当时的情况,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俄罗斯总统绝非俄罗斯战败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作为精明的政治家,俄罗斯总统不可能分不清本土与海外战场的轻重关系。
俄罗斯总统坚持在伊朗用兵,只有一个关键因素,即俄罗斯离不开美国的支持,还需要获得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