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欧洲联邦(第2 / 3页)
欧洲不是中国的同盟国,显然不可能分到好处。
当然,最根本的影响,还是在对战争结果的预测上。
要知道,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多欧洲人都看好美国,法国甚至出现了反政府骚乱,示威民众要求法国政府放弃亲华政策。可是到了二零五三年六月,随着中国在各个战场上反败为胜,欧洲民众对战争结局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根据六月初的民调,有百分之五十四的法国人、百分之六十二的德国人、百分之六十八的意大利人不看好美国,而认为中国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民众,已经占到了百分之三十七,比半年前提高了十二个百分点,相信美国能取胜的民众则降低到了百分之十四,比半年前降低了三十七个百分点。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欧洲人必须面对一个全新的战后世界。
事实上,这完全可以理解。
如果美国取胜,那么世界格局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而且欧洲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国,肯定能分到一杯羹,哪怕不会太多,也足以确保欧洲在战后的世界格局中,仍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极。
对于欧洲人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这一点,在六月初就显现了出来。
当时,戚凯威对大陆战场上的兵力部署做了调整,把攻占了马加丹的第六十五集团军与第一六五集团军抽调出来,派往西伯利亚战场,替换下了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随后由把第十六空降集团军派往哈萨克斯坦,充当第四十二集团军的预备队,摆出了在中亚开打的架势。
这一系列的调动,只是在为年底的战略进攻做准备。
只是,在此之前,就已产生影响。
六月十日,随着意大利国会以微弱多数通过了组建联合政府的法案,法德意三国成立联合政府已成铁板钉钉的事情。
别忘了,欧洲与美国同祖同源,就算不能取代美国,也足以保证绝大部分欧洲人能够维持战前的生活水准。
如果美国战败,那么欧洲的立场将直接决定欧洲在战后的国际地位。
要知道,中国是改变世界秩序的推动者,当中国成功达到了目的,获得好处的绝对是那些支持与协助中国的国家,保持中立的欧洲绝对不可能成为战争的获益者,也就不可能保住原有的国际地位。
事实上,这已经有征兆了。
早在二零五三年初,即策划伊朗参战的时候,中国国家元首就公开表示,中国将在战后确保所有东方同盟集团成员国的利益。虽然黄瀚林没有提到用什么方式来兑现承诺,但是白痴都能想到,利益总量并没增加,变化的只是利益分配手段。也就是说,中国必然会跟同盟国分享战争红利。
当然,这只是一个没有太大实权的联合政府。
从法理角度上讲,法德意三国还得进行全民公投,才能决定是否以联邦的形式建立一个崭新的欧洲国家。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中期,法德意三国的民意已经倾向于成立“欧国”。
原因很简单,如火如荼的世界大战,已经让所有欧洲人感觉到了威胁,更让欧洲人认清了现实。
在未来的世界中,松散的欧盟组织根本不可能捍卫欧洲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