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燃烧的海洋 > 第一百二十五章 潜力大爆发

第一百二十五章 潜力大爆发(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知识产权的事情早已搞定,军方以微乎其微的价格买下了地面战平台的生产专利。

关键就是,缺乏实力足够强大的生产厂。

在与国务院相关部门商讨之后,牧浩洋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即面向有车辆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招标,并且提供技术支持与资金保障,让这些民营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配套生产线,培训出技术工人。

更重要的是,军方以提前下达订单的方式,鼓励民营企业参加军事生产。

在得到黄瀚林首肯后,国务院在七月初向十四家民营汽车制造厂招标,最终有六家厂商拿到了军方的提前订单。

由此,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即美国要在军事规模上保持战略均势,就必然征召更多的产业工人服役,从而使工业生产力降低。

当然,前提条件是,得有足够的战场来容纳双方的海量军事力量。

事实上,这正好说明了戚凯威所推行的大陆战略的重要性,即只有广袤的大陆战场能够容纳足够多的军队。

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只有在大陆战场上尽快取得重大突破,比如越过乌拉尔山,才能迫使美国出兵俄罗斯,也才能使美国不得不征召更多的军人,从根本上打击美国,削弱美国的战争潜力。

问题是,扩大战争规模,绝对不是说干就能干的事。

这六家厂商都将在十月底之前投产,在年底使产量达到设计水准。

如此一来,在二零五四年的上半年,地面战平台的产量将增加一倍以上,确保在半年之内武装二十个集团军。

当然,陆军装备有了保障,牧浩洋不会忘了海军。

首先,中国得有足够的兵力支撑起更大规模的地面战争,除了征召更多的军人,并且对这些军人进行系统的培训之外,还必须生产出足够多的先进武器装备,让这些军人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做为战争部长,牧浩洋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六月份的会议,主要就集中在军事工业生产上,而且核心议题就是如何在原定计划上把陆军主战装备的产量提高百分之五十,以便在年底之前武装十个集团军,让陆军能在二零五四年中期打赢大陆战争。

虽然还有一年,但是时间已经相当紧迫了。

首要任务,自然是扩大地面战平台的生产规模,即建立更多的生产线,让更多的厂家参加生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