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燃烧的海洋 > 第二百一十章 莫斯科易主

第二百一十章 莫斯科易主(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当时,在俄军中,只有朱利亚诺夫的名望能够顶替布鲁希洛夫,因为通过阿赫图宾斯克战役,很多俄罗斯人都把他看成民族的救星,认为只有他那不留情面的战斗方式,才能拯救俄罗斯。

朱利亚诺夫确实这么做了,而且做得很极端。

按照他的命令,所有平民都不得离开莫斯科,年纪在十四岁到六十岁之间的,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得服兵役、或者为军队劳动,比如修建防御工事、向前线运送物资、救助伤员等等。在实际执行的时候,俄军的强制征召范围扩大到了所有身高在一米四以上的儿童与能够行走的老年人。

虞世辉没有兑现诺言,直到魏成龙在大陆战场上发动进攻,他也没能组织起反击。

至于魏成龙,则把进军莫斯科的行动延迟到了九月底,而不是计划的八月份,并且没有与中东战场上的战斗同步进行。

导致这一局面的因素非常多,主要还是战略协同的难度太大了。

当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在中东战场上有大批盟军,而这些军队直接听命于戚凯威,而不是由战区司令指挥。虽然戚凯威做了努力,但是在协调盟军作战时,依然遇到了很多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各个盟国都有自己的想法,而指挥盟军的各国将领也都有自己的想法。

这些问题,要到二零五五年,在东方同盟集团第五次首脑峰会之后才能得到解决。

当时,已经有类似的征兆了。

如果俄罗斯迅速战败,美国同样不可能在中东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也就同样会在中东战败。

简单来说,不管有没有信心帮助俄罗斯渡过难关,美国都得拼出全力。

由此,产生了第三个影响。

在美国开始大举向俄罗斯增兵之后,魏成龙专程返回北京,牧浩洋则把虞世辉与蒋博文招了回来。

当然,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蒋博文成为了中东战区司令,办事不力的虞世辉则被调往南亚当战区司令。

事实上,虞世辉有点冤枉,因为他已经尽了力,只是面对的问题超出了他的能力。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二零五三年,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幸的是,在魏成龙发起“莫斯科会战”的时候,俄军已是一群乌合之众,而美国增派的援军也无法补充整条战线。虽然在中**队攻占了图拉与梁赞之后,俄罗斯总统任命朱利亚诺夫为总参谋长、兼莫斯科守备司令,并且授予他元帅军衔,但是这改变不了什么,只是增添了数百万伤亡。

事实上,朱利亚诺夫能够在这个时候得到重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布鲁希洛夫辞职。

最终,三位陆军将领约好,在大陆战场与中东战场上协同进攻。

说“约好”不大准确,因为魏成龙是陆军参谋长,所以说应该是在魏成龙的部署下,陆军将在两个战场上同时发动进攻。

按照约定,将由蒋博文首先在西奈半岛上发力,牵制住美以联军,随后虞世辉将在叙以战场与约旦发力,迫使美国向以色列增兵,魏成龙则将在八月份向莫斯科进军,并且在攻入莫斯科之后,向中东转移兵力。

只是,最终的实际执行方式完全变了样。

蒋博文确实在西奈半岛上发力了,只是战场不在苏伊士运河附近,而是在西奈半岛南端的一小块由埃及军队控制着的战场上,而且反击兵力也只有一个集团军,而不是两个,最终只牵制住了二十个以军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